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另类学校现代“私塾”引关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01 09:27:10 |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理性不足,难给孩子美好未来   

“私塾”、“武馆”的另类背后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片面,教师队伍水平难以监管,学生缺乏形成团队精神、公共价值观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等问题。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放弃学校而选择现代“私塾”时,北京某学堂的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她让自己的女儿在这里上学是因为希望女儿能减轻高考、中考的压力,希望孩子能感受学习文化的快乐,并能够自由学习。   

调查发现,现代“私塾”在一线城市均有出现,而选择上“私塾”的家长很多属于文化、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   

淮安市实验小学近期组织了一场现代“私塾”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幼儿家长代表、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家长代表。一些与会的家长代表认为现代学校的班级授课制,班额大,应试教育倾向明显,学生不能接受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现代“私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学校教育大班授课制的现状,一对一、一对三的教育更能体现因材施教,更有利于个性化教育。   

也有很多专家和家长对此持有异议。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认为,传统国学中蕴含着文化道德方面的精华和糟粕,对于这些形式和内容,哪些适合孩子,哪些不适合,需要甄别。比如三纲五常,三纲要摈弃,五常要提倡。现代“私塾”对传统文化道德不加甄别地灌输给学生,比如将二十四孝图画在学校墙上,这是应该警惕的。一些“私塾”要求学生每天对着孔子的画像鞠躬,吃饭前要闭上双眼诵读感恩词。这些具有宗教仪式的嫌疑。   

进“私塾”意味着完全脱离公办学校的主流教育,进入一个相对狭隘的封闭境地。孩子完成“私塾”教育后,到哪一级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如何参与区域内统一的中考和全国统一的高考。被访的家长,也都感到迷茫。“私塾”教育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引导,加强对“私塾”和类似教育机构的监管,这是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呼吁。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