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现行教育体系外的“私塾教育”能否重焕生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10 09:19:31 | 文章来源: 羊城晚报

1 深奥晦涩的古文对孩子来说和小鸡小鸭一样可以认知?

2 三四岁的孩子也要读书破万卷

3 孔子与空调和谐共处在别墅私塾

4 师生在“明德堂”的牌匾下合影

私塾,这个在上世纪初已经消失在中国教育体系里的概念,今天又被重提,它们的办学理念也引来许多争论。目前,广州已有十余家私塾,因为全日制的教育方式尚无合法身份,各私塾均以低调行事。明德堂创办人陈先生少见地接受了面对面羊城晚报的采访,畅谈自己的办学体会。

只读“老庄”不读《三字经》

陈先生大学时就读文科专业,对经典书籍本身就很感兴趣。创办这所“私塾”时,他也借鉴了中国很多其他“私塾”的经验。“当时我的孩子说想要读经典,我和妻子都很认同,所以一年半前我自己才开办了这所‘私塾’,现在我儿子六岁半,在大班读书。”

陈先生说:“我们都是从‘四书’入手,继而读《易经》、《诗经》、《老子》、《庄子》。而像《三字经》、《千字文》这样的书,我们根本不会教他读,因为在读过那些高深的经典以后,这些对孩子而言就太简单了。”他认为,让孩子从难的、高深的书籍开始读,不仅在读熟后能让孩子有成就感,而且他还能认识很多字。再读别的书,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陈先生表示,虽然经典教育是从“高”到“低”,但孩子的一生中还会有很长的时间让他们对这些经典理解、消化,这也是为什么“私塾”里的老师不给孩子作任何讲解的原因。“让小孩子单纯一点、天真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相反,现在给他讲解书本的意思,是过早开发他的智慧,都是‘小聪明’,不足以为‘大智慧’,反而堵了孩子的悟性。”陈先生说,“我们主张孩子读书‘不求甚解’,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去领悟书本的真理!”

私塾的孩子都喜欢读经

陈先生引用了《大学》中“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句来表达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忧虑。“现在中国的教育对实用性方面很关注,但是却忽略了内在的道德要求。但实际上,德才是最根本的,一个人有才但无德是很可怕的,没有道德的指引,‘才’可能并不会用在恰当的地方。”

陈先生认为,现行教育体制的最大问题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许多家庭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孩子接受教育的。

而让孩子接受经典教育的家长,他们又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陈先生认为,这些家长自身崇尚经典,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清晰的理念。

陈老师表示,他的“私塾”里也曾遇到过不爱读书的孩子,但当这些孩子沉浸在这种“人人都读经”的环境中时,他也很容易受到感染。“第一个星期或许他走来走去,不愿意读;第二星期他就能坐下来,看别人读;第三个星期,他就开始自己读了。”陈先生说,“时间越长,孩子越喜欢读经,他们觉得读经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也不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相反,有些孩子在下课之后还想读。”

家长不适合私塾会拒收

短短一年半,明德堂现在已小有规模,有学生70余人,老师(包括后勤在内)20余人。陈先生介绍,孩子中,既有那些在原来的学校学习好的孩子,也有一些表现不是那么好的“问题”孩子,各一半。学费则每月两千元,把孩子送来的家长,以家庭经济条件中上的为主。

不过他也举了一个例子:“并不是富人家的孩子都收,曾经有一位家长送孩子过来,想多交点钱让孩子受到特别照顾,但被我们拒绝了。这其实还是反映出他对孩子不放心,不够尊重老师和‘私塾’教育。”其中也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家长坚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私塾”里读书。“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我们也酌情采取减免费用的政策。”

他还说,教书的老师并没有文凭上的限制,既有来自正规师范院校的老师,也有学生家长。而他在聘请老师时的要求不高,就是希望老师自己也爱读经典,真正能够“心定”地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富有责任心。“老师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一整天和小朋友在一起,还要能定下心来带孩子读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目前来看,陈先生对自己的“私塾”比较满意。他坚信,这种教育方式将来会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但“私塾”教育并不容易,也很难成为教育的“主流”,“我希望将来体制内的教育会引入‘私塾’教育的这种内容,强调孩子道德品行的发展。”陈先生说。记者余颖 实习生 李丹瑶/羊城晚报记者 陈文笔(羊城晚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