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专家:刻板印象越深 越难打破
对于“亚裔纸老虎”的说法,华裔心理和教育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皇后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葛树人指出,他认同“纸老虎”撰文者的说法,“但一再去佐证这样的说法,对亚裔的未来发展没有好处。”他说,现在美国人听到亚裔,特别是亚裔大学生,就会认为是“聪明、用功、念常春藤大学,读书、音乐、运动样样行”,“可是这样真的好吗?被别人界定在狭小范围里,真的值得庆幸吗?”
葛树人指出,“玻璃天花板”的概念在1996年左右起,就被热烈讨论过,由于亚裔小区人口比率小、采样不足,因此学界一直没有采取特别的行动去证明这个说法;且每个族裔都有具领袖特质的人,但是在族裔与族裔之间的比较和统计,目前也没有类似的跨文化调查,变成只要有亚裔在某个企业里升不上去,就会被形容是“遇上了玻璃天花板”。
在美国教育界近40年的葛树人学生无数,“可是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到现在,也只有一位1.5代华裔移民曾被推举出来当研究生学生会长,而且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身为一名少数族裔,已经有很多的不利之处,现在我们还得花双倍功夫,去打破这些既定印象。”葛树人记得他的一位日本裔友人,多年在美国某所大学担任教务长,是很资深的美国教育学者。但一次他到华府出席学术会议,在水门附近欣赏河边美景时,一位巡警上前搭讪着问他:“你看这风景是不是很漂亮?跟你的国家相比应该不遑多让吧?”
葛树人认为,一直夸大这些刻板印象,对亚裔非常不利。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亚裔被美国视为“模范少数族裔民族”的样板,当时亚裔心理学家即开始撰写多篇文章,呼吁不要鼓吹这种刻板印象,亚裔仍沾沾自喜。这些刻板印象出现的后果,是政府资源分配严重删减,“为什么?因为政府在分配预算时,会认为‘亚裔都是模范了,不需要把钱花在他们身上做研究’”。今年“虎妈”掀起中西家庭教育大战之前,这类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其实早已反映在生活中:知名大学规定亚裔学生招生率,或是亚裔学生录取成绩平均都比其它族裔严格。
纽约大学(NYU)口语传播学研究所毕业、人际沟通专栏作家贝弗丽不完全认同“纸老虎”的观点,“如果照这样的论点来看,那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亚裔政治领袖,逐渐在美国政坛出头?”贝弗丽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有没有领导社交能力的因素,一个来自留学生家庭的华裔第二代,与父母以经营美甲店维生的华裔第二代,“光是成长环境就有许多不同,”她进一步说:“可是个性天赋以及个人的努力,这些影响远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来得更大。”
贝弗丽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有领导者风范,任何族裔皆然,可是亚裔家长教育孩子从事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工作,而不培养或鼓励他们成为政治人物或企业领袖,有他们的原因和考虑,最主要就是价值观因素。她指出,因为上述行业不管在东方、西方,都是比较受人敬重且收入较好的行业;另外亚裔父母也发现,身为少数族裔,要成为政治或企业领导人,可能会遇上“玻璃天花板”的牵绊,那条道路与成为专业人士相比,更难走。
对于“亚洲花花公子”教亚裔如何把妹的公司“生意兴隆”,贝弗丽颇不以为然,“因为不管是哪种族裔,都有不懂得与女性相处或不善追求异性之道的人”。她说,非亚裔也有不少这样服务性质的公司,网络上类似这样教人如何追求异性的信息更是普遍;即使是专业的心理学刊物,如“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也几乎每期都有教人如何经营两性关系、人际关系的文章。她强调,对美好人际关系的需求与期待是“人性”,而不是“民族性”。
杨韦斯利在谈到在美亚裔未来可能的转变时提到,近年来的亚裔新移民已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同,“他们不是来美挣扎求生存的,有更多的方式去成就自己”,他有自信亚裔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其实亚裔可以做的更好,在创造性、情商、社交能力上,都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只是“现在虽然学业成绩领域上是精英等级,但在社交领域中还只在初中生阶段(junior level)。”杨说,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亚裔反思、讨论并找到更加精进自己的方式,“那也算是一种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