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平民教育。他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
尽管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然而,我们已经久违了“平民教育”,多少年没有听到过这个词汇了。听到最多的还是精英教育,即经过高考应试选拔,再到大学进行帅选淘汰,最后剩下那么少数所谓精英。最近又议论起为美国培养人才来了,因为所谓精英大多去了美国。
由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倡导和推动的平民教育,从劳工的识字教育开始,举办平民夜校、摆识字摊、问字处,逐渐发展成一个影响巨大的平民教育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大多参与过这一运动。晏阳初担任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农村进行的平民教育实践,后来发展为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谱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页。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共和国必须建立在普通民众受教育的基础之上,需要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治疗“愚、穷、弱、私”的病态。他们不仅以教育民众、改造社会为己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道德理想;而且身体力行,“博士下乡”,重视探索适合国情和农民需要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陶行知就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文盲充斥的国家普及教育,一是要省钱,二是要省时间,三是要通俗。普及教育的计划必须“建筑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反对“洋化教育”,反对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少爷教育”、“小姐教育”、“书呆子教育”。解放后的大规模扫盲运动,以及职业教育,都是平民教育、
今天,我们已经摆脱了当年那样的贫穷落后,教育的对象已不再是一穷二白,饥寒交迫的贫民、难民。那么,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是否过时了呢?如今是否不需要平民教育了呢?温总理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当今教育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当前基础教育的基本现实,与省钱、省时间和通俗的追求相反,在城市化、西化,曾经一段时期时兴贵族学校,教育产业化,高价教育,昂贵、费钱,家长难以承受;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教材的高难度,课业的高负担,作业的高分量,从而造成许多青少年厌学甚至辍学。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跟不上班,家长无法辅导,补课现象无法禁止,教辅资料洪水泛滥;
第三,发达的城市教育和落后的农村教育、少数重点学校和多数薄弱学校的巨大反差。差距越来越大,悬殊越来越大。重点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加上择校费,更加优先发展,拉大距离;
第三,一些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建设动辄糜费上亿元,硬件建设普遍超过发达国家的公立学校、也超过国内重点大学的水平。豪华、奢侈、浪费,还允许学生在校外租房,住别墅,经常上馆子,住情侣屋,这些学校大多以数理化、英语和计算机成绩而骄人,甚至以培养未来的“白领”和“精英”自诩。实质成了贵族学校,这不仅有违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有违教育公平的价值,也有违培养具有社会关怀、社会理想的人的教育目标。
教育为什么人服务?自然不是为美国人服务,但也不是为少数人服务。温总理所说的绝大多数平民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应该主要对象,而我们当今的教育刚好相反。
“平民教育”的精神,首先是要坚持面向平民的教育,坚持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农民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价值。此外,平民教育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教育。所谓“粗茶淡饭的教育”,不仅指在没有条件时需要因陋就简、艰苦奋斗,而且是指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公立学校的建设应当以实用为准,以铺张浪费、奢侈豪华为耻。如一位老教育家所言,学校要像学校,而不是像宾馆;校长要像校长,而不是像老板。平民化的教育与培养“贵族”、“精英”、少爷、小姐、人上人的教育相反,它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思想和创造精神、以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和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真正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社会脊梁的优秀人物,只能从这种教育中产生,而不可能从娇生惯养、甚至骄奢淫逸的教育中产生。晏阳初、陶行知等五四一代教育家的个人经历,就是最好的说明。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娇宝贝,本来就娇生惯养,如果家长学校也来一个娇养,我们的下一代就完蛋啦!所以有人提出再穷不能穷孩子;又有人提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实现大众化、民主化、人文化的教育理想,正是我们今天亟待继承和发扬的。把学校办成平民化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