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线条,也就把握住了汉文字的本质,把握住了汉文字的文化存在,也把握住了汉字书法的本质特征。这种把握,一是不会失去对笔画的考量,二是给出了书家自我表现的空间,能很好地体现书法形式——书法线条作为生命的理性化存在方式的历史意味。百年来的书法从认识到创作发生了大量的移位现象,如从笔画说到线条说,从结字说到结构说,都是文化性的表现。书法线条的文化性是丰富的,也是深蕴的,因此要认识这种文化存在并不易。当前的书法创作,恰恰也是在文化性上造成了缺失,浮躁的线条、浅薄的结构、粗疏的笔墨、无聊的趣味、猎奇的追求,无一不构成时代书法中令人不能忽视的造作之态。造作是因为内里空虚,空虚又不敢直面人生,于是装腔作势,于是故作姿态。但在更多情况下,是人们只知笔墨,不知线条,参悟不透笔墨与线条的文化质性,以此导致对书法缺乏深度认识。比如当前书法,说是普及了,但质量下降了。这里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的诱惑;这里的下降,是新规旧约的约束疏远了,也就是心与文化的关系疏远,笔墨与文化的关系疏远了。当书德、书品、书风缺失,书法成为赚钱工具,书坛变作功利场,一些社会公认的真正令人景仰的大家风范已不复存在,只剩有在艺术的名义下追逐名利的交易场,其时笔墨虽可龙飞凤舞,而线条岂能存留文化品味?文化不应成为功利之物,也不能成为功利之物,文化一旦为功利所俘获,就失去了自己。这是从社会因素说到书法表现,还有一种因素与学习有关。我们有些民间书家,天天练写练画,只练基本功,就是不读书,不提高文化修养,结果用笔上见功夫,但是线条写死了,没有灵气,不见才气,更无悟性。这是学习不得法所致。所以临帖要临活,要活临,这非得多读书不可。这里说的读书要杂一点“读万卷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临帖的过程也就是把手放开、把心放飞的过程。比如习颜字,不只要知道颜字规矩、法度,更要知道颜字为什么要成此相,立此规,明此法,有此一明,临不至死,习必有神。还有一种官员字,是笔无文气,字无神气,但是宏论滔滔。这是长于宏观把握世界却不善于微观细察书法具体之表现。作书需要敛心养性,澄怀静虑,方知文化在书法这样的形式中的具体存在及来龙去脉。
书法是重视线条表现的,但任何故弄玄虚、张扬声势,把线条神秘化或不屑一顾,随意而挥不负责任的简单化都是不可取的。书法线条与人们从社会实践中所感受到的东西相通、相印、相似、相联,它就能从抽象中找到具体的美。
以经验代替理论学习是书法学习中一个突出问题,需要改变和扭转。不少时候,有些书者小有名气,小有收获,即自满自足,傲视群贤。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我们没有建立完整意义的书法理论学科体系有关,书法艺术与写字在观念上混淆,好坏不分,美丑不分,在美术界则有优秀的理论研究的传统。国内最悠久的艺术院校有近百年历史,而书法亟需补上这一课。只有充实的理论存在,书法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可以与时俱进的文化存在,这也应该成为中国书法学建设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