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谈戏曲教育的布局之困:专业重复设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31 13:16:15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如今,全国130多所戏曲类学校,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更名为艺术学校;仍然保留戏剧学校名称的,已经寥寥无几。不少学校,校内已经多年没有戏曲学生,有的学校已经基本没有戏曲老师,相当一部分学校,虽然还有零星的戏曲教师,但基本已不具备戏曲办学条件,靠本校老师已经很难完成戏曲教学任务。

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学校几乎一无例外仍然承担着为当地戏曲团体培养人才的重任。当地戏曲团体需要培养人才时,文化主管部门仍然习惯于给本地的艺术学校下达招生任务,而这些学校凭着对戏曲事业的深厚情感,也会咬紧牙关,把它当做政治任务,年复一年,靠高昂的教学成本和东拉西请凑合起来的教师队伍勉力支撑。因此在戏曲教育战线,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虽然戏曲教育事业的蛋糕并不大,但大家仍然都在吃,结果是谁也吃不饱,谁也没吃好。办学条件好、师资实力强的学校,由于生源不足,戏曲教育事业不断萎缩,日子并不好过;而一些不具备戏曲办学条件的学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同样也在忍受着痛苦的办学煎熬。历史上形成的行政性办学体制,依然有力量,把许多已经不具备戏曲办学条件的学校,牢牢地绑在戏曲教育的战车上,这就人为地造成了校际之间的恶性竞争。不仅加剧了生源危机,增加了戏曲教育的成本,而且降低了戏曲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市场是有规律的,供大于求,产品必然过剩,需求不足,事业肯定萎缩。几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专业戏曲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校都来举办戏曲专业。从振兴戏曲的全局利益出发,戏曲教育,与其让众多的学校在无情的市场中进行恶性竞争,不如主动在办学机制、学校分布和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让大部分学校放下戏曲人才培养的沉重包袱。现在,不少学校已经没有戏曲学生,有的学校已经没有完整的师资力量,有的学校已经在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有的学校已经主动退出了戏曲教育领域,这正是戏曲教育事业调整布局的最好时机。

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对全国的戏曲教育资源和各学校的戏曲办学条件和能力,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现有学校进行筛选,把确实具备戏曲教育资源的学校,确定为主要剧种的人才培养基地,并由政府授牌。全国性的大剧种,人才培养基地由国家确定,地方性的大剧种,由省确定。逐步形成戏曲人才培养的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招生政策、升学与就业等方面,对戏曲人才培养基地进行适当呵护。通过政策引导,让优秀的生源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向人才培养基地集中,逐步把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做大、做强,实现戏曲艺术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