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谈戏曲教育的布局之困:专业重复设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31 13:16:15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理性的回归。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步得到振兴和弘扬。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戏曲艺术迎来了新的繁荣和发展机遇。

然而,尽管形势大好,戏曲教育事业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近年来,戏曲教育始终面临比较严重的困难:生源滑坡、师资紧缺、培养艰难、毕业生出路不畅等难题,一直困扰着戏曲类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特别是中等艺术学校的戏曲教育,更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向政府和社会呼吁,要求改善戏曲教育事业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这无疑是极端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向社会呼吁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研究戏曲教育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在外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解决自身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化报·艺术教育周刊》特邀请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顾问蒯小棣对戏曲教育自身的状况进行剖析,以期引起戏曲教育同仁的重视与思考。

我国的戏曲学校,大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的。由于历史上戏曲表演团体是按行政区划设团,所以,服务于戏曲院团的戏曲学校,也基本是按行政区划建校。学校的专业设置一般都和地方剧团对应,当地剧团有几个剧种,学校就开设几个专业。办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当地戏曲表演团体培养人才。

这种按行政区划设置学校和当地艺校为当地艺术团体培养人才的体制,也许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却带来了3个先天性的问题:

一是专业重复设置。在一个地区,一个剧种的相关专业,往往有许多学校同时开设。

二是办学规模不大。由于各地都有戏校,且每所戏校都只面向本地剧团,而本地剧团的人才需求又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所有的戏曲学校规模都很小。即使在戏曲鼎盛时期,除省属学校规模较大外,大多数学校在校学生不足百人。

三是不能连续招生。由于各地剧团人才需求有限,大多数学校只能隔几年招一届学生,不少学校是毕业一个班,再招一个班,办学形式大都是“单班独进”,招生和办学情况极不稳定,常常处于办办停停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戏曲专业这种间隙性招生和办学的状况,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