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美术教育的革新,首先要做好项目定位的工作。从“美术”在近代出现开始,蔡元培就把“美育”看成是陶养人类性情的一门学科,把它作为社会自我更新的精神动力。蔡元培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认为美术可以使人进入一种“不计价功利却有益于人类身心发展”的状态。美术作为文化精神领域中较高层面的内容,人们学习美术,培养对生活的美感,从而取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对生活产生向善、向美的愿望,从而改造人的思想。当时的中国没有相对经济社会条件贯彻蔡元培美育思想,但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是时机让美术发挥改造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了。改革开放使经济结构率先改革,社会物质日益积累。社会生产将不仅局限于物质领域,在精神生产的需求方面也逐步扩大。人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不仅要求其功用,而且不断希求更愉悦的外观、更人性化的使用理念、甚至启发对自身环境的反思。这也是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根据。
然而,市场化、商业化的社会给人的印象是不“人文”的,是只考虑金钱利益的,只看物质的增长的一个循环系统。美术的教育如何在发挥市场价值的同时保持“人文主义”自我反省的特征,就是如今的难题。也许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19年,主张艺术美与其实际功能结合的一批德国建筑家、画家、工业美术家创办起专门设计工业化建筑和工业产品的包豪斯学院。创始人的目的很明确,即反对古老的画室美术,皇家美术,认为美术应该随着工业时代为大众创造“简单、适用”的生活用品和干净、整洁的房间,但是又不失去艺术设计的品质。从这一原则出发,美术抛弃了高贵的面纱,与工业社会市场需要紧贴到一起,把美术的学习场所转换成类似工厂车间的“工作室”,把美术创作和制造贯穿起来。他们研究了工业产品的制作流程,使“美观节约”“制造方便”的概念进入到创作思考中,于是美术的教育不再是“唯美至上”的理想状态,而是符合美感、贴近市场和工业需求的艺术,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定义。
相对而言,中国现今的美术教育还是没有胆量构想“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体系,他们担心与商业挂钩的美术会降低“艺术水准”,同时又无时不刻地担忧传统教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各大美术院校迟迟未能建立“试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项目,致使美术教育的改革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实际上,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综合教育,美术学科中的各个分支,绘画、雕塑、摄影、设计、建筑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体,在设置科目内的课程时,要考虑以项目为单位,而不是仅以年级时限为单位进行教育。传统的课程,如三维素描、古典油画、雕塑技法、版画制作技术等传统项目,可让学生决定自己需要的课时去学习,而对摄影、影像制作、观念艺术等新兴学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更多参与这类课程。
设计类课程中,产品、工业设计、织物设计等,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工厂、公司学习机会,以便让他们去接触真实的制作环境和市场情况。甚至可以成立研究小组,培养在实际产品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和各系的职责不仅是传业授学,应该增加其管理者的角色,联系社会机制,以便使教育产品具有理想和实效的双重特征。
因此必须分清美术教育中哪些是“美学品质”问题,哪些是美术生产流程问题,哪些是材料技术问题。针对不同种类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不一样的项目课程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期望”,而不是刻板的完成固定的“教育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