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国家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竞争逐步激烈,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分支,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结构和内涵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美术教育的改革被提上日程。在当今全球化与市场化新时期,美术人才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市场,具备就业、生存的能力,一方面又不能与市场、商业化趋势妥协,从而保持美术自身的洁净与精神魅力。美术教育在当今的任务就需要在这两种矛盾中找到平衡。
从全国美术院校、师范美术教育以及综合大学美术专业的教育情况来看,过去象牙塔式的古典模式已经感到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新鲜视觉媒介”的需求,开设新媒介的美术专业成为许多美术院校的共识。然而,尽管师生都认识到这种紧迫性,由于师资的缺乏和国家有力政策的缺失,使美术教学改革的步伐仍然有些迟缓。总体而言,有两种趋势:首先一些综合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系统开设一些热门的美术新专业,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新媒体专业,北京工业大学的设计专业开设艺术管理的课程,浙江、苏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细化设计专业的分支,以便为当地的工业、文化行业输送人才。其次,尽管各大学增设美术实用性专业,但是他们生源质量有待考察,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达到一个标准,都没有考量的尺度。当全国、省市没有年度艺术机构岗位需求数据时,各专业的增设都要有一定根据,招生的规模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如何区别新美术专业考试内容与传统美术的考核科目等等,都需要在各校增设专业之前有系统的规划。然而,据学生的反应,一些主干课程常常是任用外聘教师教授,不可能对教学的长期效果负责,因此就不能有效实现项目目标。学生能力仍然像往常那样凭期末作业得分衡量,学生不能形成独立研究能力,课程中的内容容易产生干枯,缺失启发。因此而言,新设的美术专业完全不可能体现其“新”的优势,学生在没有接受到“新”的信息情况下,宁愿选择传统的美术方向。而实际上,“传统的美术方向”在商业运转社会中的需求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导致美术人才生产和需求在市场、商业社会中失去平衡。
要解决美术改革的效率问题,应该从系统整体着手。根据西方的经验,教育也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要对产品质量负责。美术教育的产品则是教学课程、教学环境与方式。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对教育的消费者——学员——负责。既然美术教育是一种产品,那么产品项目的开设原因、教育项目成立的可能性、社会的需求量、目标都需要有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一旦一个学科项目设立了,它的研发能力、市场效用变成检测它是否成功的标准。因此,抓几个任课教师就开办美术系的高校是不负责任的,至少对最初几届学生的损伤是不言而喻的。试想,我们使用一个产品几年后发现这个产品没有经过检验和合格认证,在没有受到明显损害的情况下,至少浪费了时间和机会成本,遭受无形的权益伤害。造成这样的局面不只是某所高校的错误,也许美术专业的设置是为了紧跟社会趋势,满足这方面求学者和工作的需求。然而,在美术教育界没有共同的协会来商讨、管理美术专业设置的硬件、软件要求、也没有针对设立美术教育项目的具体审批条目,使美术教育在紧跟社会需求的同时,由于急于设立专业,造成了一些内部混乱。例如教师的资格如何认定、专业团队的研究水平程度、学院的教学设施、信息交流能力等参差不齐。在这种制度不善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只能以教师的道德这种不确定因素去规范。一旦出现教育事故,没有任何人和机构可以对学员承担相关责任。在没有指标压力、舆论压力的环境下,久而久之,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变得迟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