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 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20 09:12:01 | 文章来源: 天府早报

 

 

 

在天府之腹,成都之西,有这样一个教育奇迹:2006年,它从四所乡村学校合并后开始成长,仿佛浴火重生,短短四年多的发展,学校强势崛起,席卷高新,迈入成都一流名校的发展行列,并领航成都课程改革大潮的发展,良好的口碑、出众的业绩和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让它成为了成都市高新区教育界的骄傲,孕育也见证了高新区教育的新希望。而这个奇迹,就是成都高新顺江学校。

面对顺江学校的奇迹诞生,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省教育界都充满了欣慰,也充满了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源动力让高新顺江学校走上了充满特色的高速发展道路?到底是怎么样的管理体系孕育了成都公立学校中独一无二的“十二年一贯制”?又是怎样的远见让顺江学校成为课改大潮的先行者、成为周边百姓子女就读首选的学校?对于这些问题,带领成都高新顺江学校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潘先根校长,用最好的教育就是 “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来回答,来解读顺江学校的教育腾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成都高新顺江学校,讲述这所特色名校的发展故事,讲述特色课程改革的故事,讲述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教育故事。

以新思路 铸造新高度

2006年顺江学校建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7年开办过渡高中,2009年,正式开办高中,重新定位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构建起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面教学体系。当前学校在校生人数逾2600人,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和在校生的梯度分布在高新区乃至是成都市的公立学校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同时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的挑战性也是巨大的。而且学校地处高新区,教育、社区等各项城市化事业都处在起步阶段,使得学校呈现出生源质量不高,家长素质偏低的局面。

面对着这种情况,潘校长坚持以先进理念促进学校发展,带领着全校的教师团队探索了一条顺江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现代意识,关爱每个师生、开发师生潜能”为办学思想,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为育人理念,以“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为工作作风,形成了“规范管理和养成教育”的办学特色。在这样的办学思路引领下,顺江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等等方面更上一层楼,以迅速的发展、优质的发展成长为成都高新区的教育新地标。

近年来,面对课程改革的大潮之时,不同于很多学校的保守与观望,顺江学校以高远的发展眼光,一马当先,走在了课程改革发展的前列。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顺江学校的课改成果现在已经走入了课堂,走近了学生,切实发挥了良好积极的作用,为成都市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同时,随着北京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大学、陕西师大等优秀大学毕业生及省级以上重点中学优秀成熟教师的加盟,学校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队伍迅速壮大,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为学校的课改提供了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

而学校高远的发展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内部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小手拉大手”的理念,用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拉动周围社区整体水平,体现出教育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潘校长说:“小手拉大手,一个孩子可以辐射一个家庭,小家可以辐射大家,我们要用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提升来辐射整个社区,为构建崇尚知识的和谐社区做出努力。”

思路决定出路,站在高新区这一高端发展平台,顺江学校以着眼学校未来,着眼学生心灵深处内驱力的新思路指导学校发展,势必将为学校的发展拓出大道,为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

以新理念 卓越兴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是顺江学校广为认可的育人理念,也是顺江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每位教师常常挂在嘴边也记在心头的一句话,更是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生为本,以学生的特点为立足点,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是顺江学校老师们的统一工作态度。“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针对当前学校与学生的发展和课改工作情况,潘校长提出了这样的理念,着重于把外因转化为内因,将课堂,将老师的理念和希冀内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把自信的阳光照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在“点燃学生心中希望之火”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教师团队在当前的课改工作开展中更是全情投入,从课程创新、课堂创新到课堂主体从老师到学生的转变,老师们都以100%的热情与认真投入其中,积极参与,不断反思,用一轮轮的改进和创新将课程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作为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执行小组的副组长,冯小琼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基于第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各班中选取5个班级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第一批的试点班级,将着力在课堂上实现“四变化”,即“学生座位的变化、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班主任核心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用新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是这样的不断改革与不断创新的精神,才奠定了顺江学校的特色发展道路和快速的崛起的基础。从2006年至今,顺江学校已经发展成为高新区最优秀的义务教育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才正式开办的高中教育取得的成绩。第一届高中生从生源质量来说是相当差的,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们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不断地激励学生们,激发他们心中的梦想和希望,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与学生们一起加倍努力,为发展积累经验。在第一年的成都市高中学年考试中,顺江学校的平均分,居然还有超过成都市区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的学科。而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全国和谐校园创建先进学校、全国教育科研优秀学校、四川省最具竞争力品牌学校、英特尔基金会志愿者爱心教育基地学校、成都市中小学校长实训基地、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成都市少先队红旗大队等一系列荣誉的取得更是快速发展中的顺江学校的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的最好证明。

以新课堂 点燃心希望

现在,精彩的课堂已成为顺江学校的一大特色,也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四十分钟的课堂,学生们自己充当主体,发挥出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在课堂外,是老师们几倍时间的研究与探求,教材知识点、重点、难点,都被老师用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底蕴,化繁为简,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呈现,引导学生们思考,引导学生们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得到提高,学习热情和自信得到激发,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而老师们也同时用热情燃烧了自己。”潘校长总结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顺江学校的精彩课堂,讲述顺江学校这所特色名校的课堂故事。

“同课异构”教师大比武

走入顺江学校的报告厅,学校王艳老师正在给小学一年级的小同学们上音乐课,而音乐组和课改组的老师们则在报告厅后专心听课,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老师授课过程进行记录,这里便是顺江学校“同课异构”的特色课堂。“同课异构”活动是指同一节课堂内容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备课并上课,而教学组的老师们则通过听课对比,总结对比,优势互补,打开教师教学思路,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中,王艳老师的音乐课堂就脱离了传统音乐课堂的老师教、学生唱的模式,创新性地让课堂形成了一个大乐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乐器”如响板,节拍器,在课堂“乐队”中发挥着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注意到孩子们的注意力明显更集中,更有热情,更加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王艳老师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唱好歌,但是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把每个孩子引入课堂是我们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走入初中晏婉彬老师的数学课堂,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出课程改革在顺江学校的落实与深入。课堂,正是顺江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自信、好学、积极成为课改成果映照在了每个学生身上。

“主动权交给你们!”这是晏婉彬老师常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而同时,这句话也是晏老师对待课堂的态度的真实写照。四十分钟的习题课时间,就有十位“小老师”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习题,他们拿着自己之前准备好的习题板,自信地走上讲台,清晰地讲解着一个个知识点。而晏老师则在一旁为他们担任“顾问”,把握整体课堂,引导学生们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改革第一阶段的成果,这样的课堂经历了多次的改进与反思呈现出让人惊喜的效果,不仅节奏明快,效率很高,而且让学生们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体会到参与的快乐,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让课程改革催化梦想

让人映像最深刻的莫过于顺江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班的课堂,从学生座位到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都让人感到课堂的焕然一新。每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和落实都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对于课改活动,潘校长总是亲自担任组长,带领教师队伍坚持不断完善与反思,构建起完善的实施体系,确保了课程改革一轮轮的深入。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班的精彩课堂特色已经渐渐呈现,除了学生课堂主动性主体性进一步提升外,这一轮的课改最大特色是针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激发了他们梦想的力量,点燃了他们的心中的梦想。走廊上,贴满了每个课改班级的许愿墙,学习墙,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自己梦想中的大学、梦想中的博士学位写在了自己的梦想栏中,梦想贴在课堂里,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梦想提醒自己,点燃他们课堂上的激情,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才是学生们实现跨越与腾飞的最大动力!

时值课间,潘校长走入高一年级的教室,与同学们亲切地交流,以掷地有声的激励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今天,你们要抬起头来,告诉自己“我一定行!”而今天你们也一定要用行动证明“我的明天一定会更行!”。

文/杜佳思 何丽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