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乌兰浩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调研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13 09:09:59 | 文章来源: 中国妇女网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在城市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壮劳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务工创业,这一方面为农村家庭带来了收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他们远离父母,缺少一个完整的家的温暖,很多孩子承担了本不该那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生活等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牵动着诸多的家庭,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乌兰浩特市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3月中下旬市妇联对市乌兰哈达镇的三合村、古城村和卫东办事处的五丰村、城郊办事处十二委、胜利办事处三委、爱国办事处七委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共向乌兰浩特市3个村、3个居委会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个人调查问卷表》81份,收回81份。具体情况如下:0-14周岁的儿童共有748人,其中留守儿童81人,占儿童总数的10.8%;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有21人,占25.9%,双亲在外务工的有60人约占74.1%;有19.8%(16人)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方生活,65.4%(53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8.7%(7人)由亲戚带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6.2%(5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得不到保障,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父母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根本起不到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作用,甚至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还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例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有留守儿童27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8人,父亲外出打工7人,母亲外出打工2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8人中在韩国打工的16人,在国内的2人,只有1人两三个月回家一次,其余17人都是3、5年回家一次。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而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调查显示,平均约有65.4%(53人)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81人中学习成绩很好的只有23人,占28.4%,学习成绩一般的有36人,占44.5%,学习成绩不好的有22人,占27.1%。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有厌学倾向,81人中对学习兴趣不大和完全没有兴趣的就有45人,占一半之多。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调查的81人中,学习由父母一方辅导的只有7人,其余74人由祖辈辅导或没有人辅导,完全靠自己的占91.4%。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家校沟通不及时,心理健康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多数偏大,自身文化素质低,不但无法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而且也不善于和老师去主动沟通,家校沟通不及时,往往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致使留守儿童不但对学习失去兴趣,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没有理想,缺乏目标,甚至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而出于补偿心理,往往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最大的满足,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孩子表现尤为突出),并可能形成“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易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人身安全难以监管 ,身心容易遭受侵害
  调查显示,大多数承担监护的祖辈,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还有打麻将、饮酒、迷信等成规陋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监管的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只能在课堂,放学以后和节假日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成为学校监管不到的真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课余时间难以掌控,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品行危害。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两头欺骗,出现逃学、偷偷上网等现象,甚至个别人有偷窃行为,成为“问题学生”,对他们本身也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问题。
  三、建议和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只能建立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护网,才能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体建议如下:
  1、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为留守儿童筑就避风港。将留守儿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纳入家庭教育范畴,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和代理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或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学习,便于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建议家长每半个月与留守学生通一次电话,让留守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也让父母不忘自己关爱、教育、管理子女的监护人职责,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2、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二是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结对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通过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电话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要经常开展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乌兰浩特市教育局自2009年启动的“万人次家长培训”活动可以借鉴,通过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引领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有条件的农村初中,要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专题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立志教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教育他们控制不健康情绪的若干方法,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快乐,将人生道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科学的精神世界。
  3、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为留守儿童撑起保护伞。一是要净化社会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政府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挣钱的门路,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三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逐步形成教育和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乌市蒙古族小学的“爱心妈妈俱乐部”可以借鉴。四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各镇、村(居)委会、社区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要充分发挥妇联、教育、共青团、关协等相关部门作用,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要动员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开展“爱心妈妈”、“爱心家庭”认领留守儿童活动。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村、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让留守儿童真正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