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三尺讲台见证教育沧桑巨变 一家三代教师新春话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10 09:04:10 | 文章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大年初四,开化马金中学校长程明祥和75岁的退休教师父亲程进,以及从教两年的侄女程佳聚在了一起,一家三代教师,谈论的话题总是绕不开教育。教师地位提高、农村教育巨变、老师专业成长,这是他们三代教师之间谈论的主要话题,记者从他们的谈话中深切地感受到这几十年来教育的巨大变化。

60年代吃不饱如今驾着小车跑

“现在教师的待遇真是越来越好了!”看到儿子和孙女,程进很高兴,回忆起自己的从教经历,依旧感慨连连。“我在1959年从乡干部转行当教师,非常艰苦。”程进说,他1959年分配在县城里的一所小学,一个月29元的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每天只有8两粮票,经常晚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后来,我听说到农村去任教,村里会管饭,我就向教育局提申请,要求调到农村去。”程进说,第二年他就如愿以偿地调到了全县最偏远的一所小学——苏庄溪西村村小。

说是学校,其实是一座祠堂,一共五六十位学生,一至四年级复式班。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农民上课,任务很重,却很受农民尊重。程进说,那一段时间是他最快活的日子。“村里教书家长派饭,不愁吃不饱,29元的工资还有些节余,补给家用。”

“爷爷,苏庄离马金有一百多里路,你平时怎么回家呀?”程佳好奇地问。

“我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走路来回,大清早出发,天黑才能到家。”程进说,因为要保证家里人有饭吃,他舍不得买车票,能省一分是一分。“想想真是变化大呀,我现在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就有4000多元。”

“可不是,两年前我们学校一百多位教师仅有一辆私家车,现在已经有了二十几辆了。”程明祥接过话茬说,现在教师地位提高了,待遇也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了。

往昔祠堂执教鞭如今学校赛宫殿

谈起教育,199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并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程明祥也来了劲,向父亲说起了这几年农村学校的巨大变化。“我们马金中学的校舍是最美的,塑胶跑道、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图书馆等,在全县,乃至在全市全省都是先进的。”程校长自豪地对父亲说,去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领导来学校参观,都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充分肯定。“不过,前些年我当校长的时候,每天的心还都是悬着的。”程明祥坦言,他任了十几年校长,以前都为学校危房的事担心。一到刮风下雨,学生的平房宿舍就会漏水,打湿了被子不说,还担心会塌下来压着学生,这样的日子总是让人提心吊胆,睡不了一个安稳觉。

2009年,投资近4000万元的新马金中学落成,马金片的五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全部并入新马金中学,原来空出的校舍改成中心小学,办学条件一下子提高了。程明祥说,有了新校园,前年实行绩效工资,教师们的劲头更足,他这校长也轻松了不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教育教学管理上。

“这两年来,学校的校本研修、校本课程开发有声有色,学校的面貌变化很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学校的德育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程明祥说,他计划再经过三五年的努力,让马金中学跻身市名校行列,成为全市一流的农村学校。

“这些年,政府对农村教育真是越来越重视了!”程进听着很兴奋,也很入神。“现在的学校都像皇宫了。”老人风趣的话语,引来大家一片笑声。

以前埋头尚难干如今老师天地宽

“现在,同事们对工作都很敬业,都忙着写论文、做课题,我也想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爷爷、叔叔给我指点一下?”24岁的程佳开始讨教。

“你要找一个师傅带带,比如你幼儿园业务最好的老师,你拜她为师。”程明祥说,以前农村学校条件差,教研活动少,教师成长比较慢。而现在,教育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非常重视,创造了很多培训学习的机会。“作为年轻教师,你要主动争取机会,自己也要在研究中工作学习,这对自身提高是很有好处的。”程明祥耐心地对程佳说,现在教育局有“名师工程”,上网就可以看到名师课堂,还可以找名师结对,老师成长学习的机会很多。现在,马金中学的很多老师通过青蓝工程找师傅指点,又有省城学校结对帮扶,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老师们的专业成长很快。

程进接过话题说,他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一个人教一所学校,一个学期才离开学校一次,没有专业成长的概念。“以前我们当老师,就是教孩子多识字,会写信,现在不一样了,老师地位高了,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条件这么好,你一定要静下心来钻研,好好把工作做好。”听着爷爷的教导,程佳连连点头。

记者感言

三代教师,不同的命运。第一代上个世纪50年代末参加工作,为吃饱饭而犯愁;第二代教师,上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待遇不高但吃饭不愁,学生安全却让人牵肠挂肚,学校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三代教师最关心的是专业发展。从他们关心的不同主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轨迹。

虽然现在教育的诟病不少,但通过回望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巨大成绩。同时,我们也从一家三代教师的身上,看到了推动教育前进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对教育的发展充满着信心。

(记者汪培坚文/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