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教育专家顽疾破解孩子学习三大“顽疾”(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26 09:23:01 | 文章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

家长正在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 本报记者 王伟琳 摄

本报记者 王伟琳 丁宁

1月24日,本报与学大教育举行的“孩子学习有问题,专家帮您做诊断”公益活动结束。活动开展近一个月来,共有来自全省的近三百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学习问题个性化分析诊断系统”测试,并收到了专家开出的“教育处方”。本报从孩子的众多学习问题中选出了三个被家长视为“顽疾”的问题,请学大教育总部研发中心总监、原北京四中副校长李建华博士进行了解析。

【顽疾一】 孩子学习磨蹭

问题:孩子学习磨蹭是参加活动的家长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很多家长想在周末、假期时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但前提是孩子先写完作业,可是孩子常常一磨蹭就是一天。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痛苦的样子,家长也很无奈。一些家长曾经尝试过用奖励的方式,也尝试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可是效果都不是很好。

专家解析:李建华建议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情,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喜欢做的事,而在孩子的眼中,写作业是一件与喜欢做的事没有任何关系的事。孩子学得不投入,效率低,自然耗时,而耗时越久,越得不到玩的机会,这样会让孩子进入恶性循环中,学得不开心,玩得也不尽兴。

李建华分析认为,想改变孩子学习磨蹭的问题,家长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写作业也是一种责任,只有完成了自己的责任才能玩。其次,让孩子养成专注做某一件事的习惯,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时,家长应讲究一些策略,或从事例入手,或从自身经历入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应关注孩子在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如果有困难则应帮助孩子把困难克服掉。“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困难,那么学习磨蹭的问题一般一个学期即可解决。如果家长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可以将孩子送到有关教育机构参加习惯养成课程的学习。”李建华说。

【顽疾二】 数学难入门

问题:在参加活动的学生中,找不到学习数学方法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一。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出现应用题后,数学成绩便开始下降,随着成绩的下降,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数学了。

专家解析:李建华表示,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数学被塑造成了抽象的概念,学生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算不对就是错。其实数学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也是一种观念模式,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目前,他正在进行一项名为“好玩的数学”的研究,让学生用最自然的方式理解数学,而非机械式地记住运算公式。

如果孩子目前上三年级,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数学有问题不用着急,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低年级的数学课程尚未与生活脱节,家长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出数学问题。孩子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顽疾三】

不间断补课 成绩却未提高

问题:不少家长抱怨,补课的钱没少花,可是孩子的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

专家解析:李建华分析认为,补课如同看病,不见效的原因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安排孩子的学习不能盲目,孩子的学习问题是复杂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补习,他建议家长抓住孩子学习问题的症结,重视补习过程,关注其中的变化。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课外辅导。” 李建华说,学大的辅导实践表明,一对一辅导更适合以下四类学生:

一是成绩比较差,平时在学校跟不上,被越甩越远的学生。学大的经验是,让这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减慢学习进度,降低学习难度,慢慢“喂”,激发其学习兴趣,改善其学习方法和习惯,待这些被全面矫正后再加快课程进度。

二是学习成绩中等,单科、专项较薄弱,拖累总分成绩难以提高的学生。学大的对策是,先补“漏洞”,夯实基础,再进行单科、专项训练,改善学习方法和技巧,突破拔高。

三是成绩好,平时在课堂上“吃不饱”的优秀学生。由于老师在上课时要照顾多数学生的水平,不能满足这些尖子生的特殊需求,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来寻求更高的突破。

四是跟父母或老师有矛盾,被关爱太少,在学习上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学大的经验是,“浇树要浇根,教人要教心”,选派性格温和、耐心细致、富有爱心的老师“暖化”学生,将学生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

目前,中小学生正式进入寒假集训期,如何对期末考试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准确把握失分“元凶”;对下学期的课程进行有效预习,实现成绩的突破?专家表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利于找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大教育会在活动之后继续针对以上问题对中小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及个性化辅导,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