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5 14:09:18 | 文章来源: 现代教育报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历时近5年,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已经结题,有77所中小学,23000多个学生,17000多个家长,还有2300名教师,参加了课题研究,参加人员之多,时间之长,在学会的“十一五”课题当中是少有的。
  实践证明,激励学生自我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使德育更加有效,学生身心更加健康,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自觉,成绩更好;通过实验,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树立了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认识到激励学生自我教育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的老师,在这次会上我们将表彰一批做的好的学校和老师。
  未来的竞争非常激烈,对人的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同行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
  美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全球第一,但它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誓言是:不做世界第二。”他在今年开学的时候向学生发表演讲,就说道: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你们将来要与他们竞争。你们在学校的成功不仅决定了你们的未来,也决定了21世纪美国的未来。
  美国制造业原来是最强劲的产业,后来被信息产品和基于信息服务的产业替代,这一变化使美国从1995年到2005年,失去了制造业300万个工作岗位,但是创造了1700万个服务业的工作岗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年人均收入差距2万美元,新的工作岗位对就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有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高效交流的能力、管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工作的能力,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美国提出21世纪的技能包括:
    1.高度的适应能力。能够应对新的、非常规的、迅速变化的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的能力。包括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状态,学习新的工作、技术和方法的能力;应对工作压力,不光能力要够,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够,适应不同个性、背景,不同的交流方式及文化的能力;体能适应能力。
    2.多种交流能力。处理和解释其他人发出的文字和非文字的信息并能够作出适当回应的能力。可以通过沟通、说服、协商和劝导来与他人磋商,并达成建设性的成果。
    3.非公式化及非现成套路的问题解决能力。一个成熟的问题解决者审视宽泛的信息,察觉规律,并筛选信息来剖析问题,梳理和思考信息的关联情况,判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有效,整合表面看上去并无关联的信息,并能够注意到别人可能尚未理会的东西。
    4.自我管理及自我发展能力。包括主动工作、自我动员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高压力、高强度和厌烦的状态下,能克服心理问题,乐于并有能力获得与工作有关的新知识和技能。
    5.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整个系统如何运转的能力。理解系统中一个部分的运动、变化或故障对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对工作有整体、全面的认识;判断、决策、系统分析,系统评估、抽象地思考系统运作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
  美国经过调查,认为即将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有50%不具备这些能力,也说明有50%的毕业生具备了这些能力。那么,我国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有多少能够具备这些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
  这次《纲要》特别强调三个能力:一个是学习能力,一个是实践能力,一个是创新能力。我认为这三者都是最重要的能力。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次在创新精神前面加了“勇于探索”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实践能力前面加了“善于解决问题”,即“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说明中央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加明确,更加具体,而且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前面加了学习能力,把它摆在首位,我认为非常重要,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谈不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认为,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习惯关系到他的命运。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通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活动,坚持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行动、自我评价,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可终身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