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孙云晓谈“富二代”的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4 09:58:52 | 文章来源: 新浪博客

编者按 1993年,孙云晓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了中国教育界。在那场较量中,无论是体质还是精神意志,中国孩子都输给了日本孩子。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时任该中心副主任的孙云晓再次比较发现:从“80后”到“90后”,中日青少年一代有过许多次“较量”,但始终未走出“失败”的阴影,有许多问题反而比17年前更加严重。
  中国经济在这十多年间的飞速发展,给每一个家庭都积累了物质财富,按道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会大幅提高。然而,该调查却显示,中国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投入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同多数人的日常经验相反,通常中国孩子在生活中的要求,父母基本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予满足。可是,孩子们却认为,父母给他们的投入并不多。据专家分析,孩子们期望得到的应该是父母多样化的关怀和综合投入。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仍比较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林 妍
  网络上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
  而在记者的概念中,只要父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有足够的金钱来培养孩子在各个方面的才艺,甚至出国旅游和留学的家庭,其孩子都可称为富二代。据《2009胡润财富报告》称,中国千万富豪人数已达到82.5万人。这些富二代的孩子也许并未肩负“子承父业”的重任,但同样有着“不必挣扎,顺其自然就可”的迷惘。所以教育,便成为引导孩子们找寻生命的美好和意义之重要所在。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富二代”就是对富人后代的一种称呼,而绝无褒贬、优劣之分。我国有很多革命家都是“富二代”,财富并不是罪恶,利用好他反倒能成为认识世界的砝码。

  过有节制的生活
  
  近几年来,全社会都对“富二代”的教育格外关注,原因在于:财富的使用不当会对人产生影响,比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错误的价值观。
   孙云晓认为,教育孩子要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过有节制的生活;学会尊重别人;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孩子的样子。这不仅指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精神面貌,再有就是他的消费水平。不挣钱就不应该高消费,给予他们的物质需求应该跟大多数孩子差不多,让孩子向孩子一样生活。
  全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洛克菲勒共有5个儿女,家庭财力远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对儿女的日常零用钱却十分“吝啬”。零花钱因年龄而异:七八岁时每周3角;十一二岁时每周1元;12岁以上者每周2元,每星期发放一次。他还给每个孩子发送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孩子们能做家务事还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例如,捉到100只苍蝇能得1角,逮住一只耗子得5分,背菜、垛柴、拔草又能得到若干奖励。后来当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还主动要求合伙承包给全家人擦鞋,皮鞋每双5分,长筒靴1角。当他们十一二岁的时候还合伙养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儿女们外出上大学后,洛克菲勒规定他们的零用钱与一般人家的孩子不相上下,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这个伴随有明确奖励措施的家规,传授给了孩子金钱的意义,以及怎样明智地花钱。同时,在金钱的激励下,孩子学会了节制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了一个目标而自律。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得到教诲:要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奋斗。
  孔子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不了解金钱和劳动的关系,又怎能理解其来之不易?“教育的本质,就是第一代人对第二代人的榜样作用,往往做的比说的更重要。”孙云晓强调到。
  在我国同样也有教育孩子的典范,像“台塑大王”王永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都是靠各自的身体力行来教育子女的。“‘富不过三代’不是规律,而是一种现象,并且只是在中国易出现,源自我们民族对孩子的溺爱太重。”孙云晓如是说。

  让孩子做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在孙云晓看来,目前我国仍属于教育荒废状态,这是应试教育导致的必然结果,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格的教育。
  在17年前写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之后,孙云晓就特别关注日本的教育。20多年前的日本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很相似。于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就对教育进行了反思,由应试教育开始转向心灵的教育,培养孩子做一个世界人,做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目前,日本实行的是教育均衡化发展。比如,学校无重点与普通之分,孩子们一律是就近入学不择校;高考实行社会自由报名,使学校无升学率的压力;还有,就是教育学生心安理得的做一个普通人。
  据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显示,在4个国家的学生中,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最不满足于过普通的生活。这不仅和升学压力有关,和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们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大家对普通的职业都怀有感激和尊敬的感情。
  然而,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全社会从小就要求孩子们要做非凡的人”,孙云晓谈到,“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能站在学校讲台上的,不是教授、专家就是学者、官员,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所以很多人,越长大越自卑,总觉得自己很失败。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注定都是平凡的人,可平凡并不需要自卑,社会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平凡人平凡的工作。

   我国也需要修学旅行制度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
  
   中国有句漂亮的口号:“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然而,“最美好的东西”是否也包括精神在内呢?
  孙云晓谈到,“中国的父母把孩子当大人看的比例最低,中国的父母表扬孩子的也最少”。我们经常在国外的电影上看到,学校的运动会或集体活动,父母即使请假,也要亲临现场给孩子加油助威。可是在中国的学校运动会上,很少能看见家长的身影。难怪孩子们认为,父母给他们的投入并不多。此外,中国父母并不鼓励孩子参加过多的课外活动,而是希望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中国有句老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现代的家长早把它忘到脑后了,孩子们的社会实践和野外锻炼严重不足。
  孙云晓谈到,1993年的那次中日夏令营所暴露出的问题,有一些已得到了解决,有一些比原来更严重了。比如,中国学生现在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都比以前更差了。原因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大,实践的机会也变得更少。当年组织的那次中学生野外探险夏令营,现在看来是非常难得的。放到现在,这样的野外探险夏令营,根本组织不起来。一旦有学生出事,动辄索赔上百万元,没有哪个学校敢承担这么高的风险。
   2006年11月,孙云晓专门去日本考察了当地孩子们的修学旅行制度。日本的小学生可以跟随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家庭所在地附近和同学待上一天一夜,初中生每年可以有四天三夜的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的旅行。高中生则可以跟随学校出国旅行一周左右。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在修学旅行中培养孩子们的交往和合作能力,和谁住一个房间、和谁分到一组,都是老师特意安排的。日本的修学旅行制度迄今已经坚持了100多年,而中国孩子的野外锻炼机会却在不断萎缩。我们的学校,现在连本地春游都不敢组织,更不要奢谈到外地旅游,出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当然,我们要看到中国青少年强于日本青少年的方面,那就是更有自信、更有理想,学习也更努力。”孙云晓欣慰地说。

2010---12----11中国经济导报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要高分,还是要想象力?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