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材是否要统一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问题。在教材问题上,面临的乃是不少艺考生美术基础“零起点”的尴尬。对于这一问题,与会者大都深有同感。
本次会议的“牵头人”、上海市紫竹园中学校长夏静纺说,由于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文化成绩基本处于最低录取线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绘画基础几乎是一张白纸,“于是,我们从削铅笔开始,一点一点教起,很不容易。”虽然已经出版了针对这些“零起点”学生的美术校本教材《静物色彩》,并且为了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每周也开欣赏课和拓展课,但夏校长依旧显得很忧虑,“总体效果还是不理想”。
校本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扫盲”,但久而久之,学生学起来乏味,老师教起来吃力,原因何在?
“每个学生的差异很大,他们年级不同、层次不一、接受程度不等,用一本书去要求不一样的学生,是万万不行的,也制约学生成长。”上海市逸夫职校校长董文良一针见血,“艺术是多元化的,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缺啥补啥!”
因此,配方式教学,就是董校长琢磨出来的“法宝”。用资源库的方式,电子版教材的手段,进行“无序”教学。“老师用自己的特长去搞研究,比如速写,所有的作业,如讲评、改进、设计,都用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整个一套就是一个整体,这就是一本书!”那又何为“无序”呢?“这本‘书’可以换目录拆分,比如速写和素描中一些地方是相通的,可以把两个课件重组一下,又成为新的教材。有些学生上课坐不住,平时手也不肯动,但看这些电子版的东西,就很喜欢,马上就动手画起来了。”董校长笑着说。
如此可再生,又可无限扩展的“活”教材得到了与会者的赞成。枫泾中学的陆旭东校长认为,高考的其他学科都有考纲和教学配置,美术教材在更新换代的同时,更需要一个标准、一个纲领来规范,这样,学校就有更好的依据,“考哪些东西?在这段时间可以做哪些事?这些都可以有规范,然后学校再根据这个纲,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
而香山中学的教研组长朱平则提出了“走班教学”的概念,每天派5个人去别的教室上课,这样可以避免一个班专门由一个老师上课的单调模式,因为“老师还没开口,有些学生就知道他要讲什么了。老师应该各种风格都了解,才有可能认可学生某种个性。”用美术报副社长高照的话来说,做到“共同教材,个性教学”,教师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