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天气异常炎热,但这丝毫不减民营艺术院团在京演出的热情。在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期间,这些民营院团走出剧院,下部队、走街道、进社区,进行了多场慰问演出,他们各具特色的表演受到基层观众的热烈欢迎。
原汁原味的“民族风”
7月2日,3支少数民族乐队来到北京军区驻京郊某迎外团,给战士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民族音乐会《丝乐山谷》。虽然天气酷热,但1500名战士提前20分钟就来到礼堂外列队等候。乐队成员也很兴奋,他们认真走台排练,希望能奉献一场完美的演出。
一曲悠扬的《白云诗》响起,这个由4名蒙古族小伙子组成的额尔古纳乐队仿佛把观众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台下掌声四起。阿不·雪莲组合则给战士们带来了维吾尔族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他们边唱边跳的风格成为一大亮点。
当苗山人组合穿着民族服装、手持特色乐器上台时,吸引了战士们好奇的目光。只见3位来自贵州的苗族兄弟身着紫色长袍、头裹纱巾,他们手中的乐器除了大家熟悉的芦笙、口弦,还有长长的“号角”、小板凳、绿树叶。在表演《黄平大曲》时,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登台亮相,繁复而精致的银饰光芒四射,没有音乐伴奏,三兄弟用小板凳打击出有韵律的节奏,而苗族姑娘则用嘹亮的嗓音唱出了苗族人的好客,此时战士们的掌声则汇成了另一股和声。
杨胜文是苗山人组合的技术指导,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那个长长的“号角”就是他根据家乡的一种吹火工具改造而成的乐器,可以发出低沉的呜呜声。杨胜文说:“非常感谢此次展演,这给了我们一次向全国展示的机会。乐队计划今后和旅游景点合作进行常规演出。”
来自步兵连的战士告诉记者,虽然部队里经常有一些文艺演出,但这种充满民族风情的节目自己还是第一次看到,感到十分新奇。
通俗但不低俗的“东北风”
7月5日,从吉林长春“吹”来的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给北京景山街道的观众带来了地道的二人转表演,也给观众带来了畅快淋漓的快乐。
没有专门的化装间,演员们就在台下坐着化装换衣服;麦克风不够,演员和主持人就轮流用;舞台空间小,演员就直接走到台下表演……虽然条件有限,可演员们尽量把东北二人转的“唱、说、扮、舞、绝”展示给观众。
开场表演是二人转传统选段《猪八戒背媳妇》,两位演员逗笑了全场观众。素有“舞台小旋风”之称的张涛打起了“数板”,展示了麻利的嘴皮子功夫。“80后”演员李小勇则与搭档唱起了改良的“新四季歌”,让人耳目一新。“90后”“功夫小子”赵晓龙的黑猩猩扮相把在座的观众逗得前仰后合,而熟练流畅的耍手绢则让人惊叹其技艺精湛。
“剧团非常注重挖掘传统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我们要做到通俗但不低俗。”吉林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团长李云杰说,“此次来到北京演出,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掌声,这让我们信心倍增。” 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创立于2002年,如今拥有4个剧场。尽管商业演出繁忙,但他们每年坚持送戏下乡。“小演员们原本打算利用展演后仅剩的一个下午逛逛北京城,但一听说要下基层演出,大家都主动放弃了原计划。”李云杰告诉记者。
李阿姨看完演出后舍不得离开,“看演出的一个多小时里就没停止鼓掌,手都拍红了。”她摊开手给记者看,“今天头一次现场观看,台上台下有互动,节目太精彩了。”
体验魔术的神奇
7月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其魔魔术杂技团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里变了一回戏法,让附近社区的居民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变鸽子、耍球技、变脸、口吹轮胎、人口吞火,一个接一个的魔术节目精彩纷呈。演出的压轴大戏由魔术杂技团团长汪奇魔亲自登台献艺,他先后向观众表演了空手套筛子、手机穿气球、钢丝刺气球和三绳打结套环4个小魔术以及人体错位等大型魔术,引得现场观众一片叫好声。在现场,魔术演员还教观众玩起了小魔术。
70多岁的毕大爷是东太平街的一位居民,他兴奋地说,平时社区就经常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但今天精彩的魔术表演看得他“眼睛都有点花了”。
“我搞魔术30多年,今天是首次在北京进行专场演出,真的很感谢这次展演活动提供的宝贵机会。” 汪奇魔不无感慨地说,能从全国6600多家民营艺术院团中脱颖而出,被文化部选为来京参加展演的杂技团,他心里感到很自豪。汪奇魔说,剧团今年已经盈利130万元。“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民营剧团的责任,经常到农村、敬老院义务演出,每年至少100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