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寻贝”:美术史论家李松的治学与收藏

时间:2018-05-09 | 片长:00:06:21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开幕式现场,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致辞

现场访谈 李松:传承经典,泽及后世

邵大箴:展览不仅是对李松学术成果的赞扬,也是对当下教育的启发

王明明:应将美术史家经验传承,使美术事业健康发展

2018年5月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史海寻贝——美术史论家李松的治学与收藏”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北京画院首次为理论家办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展览分“问学之路”、“左图右史”、“习书说篆”、“藏古论今”四个单元,汇聚李松先生从上个世纪40年代至今的学术著作、文章、书法、绘画临摹与创作、收藏以及手稿、手拓、通信等共100余件,其中李松先生的重要著作《中国青铜器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史》《徐悲鸿年谱》的完整手稿,以及与王朝闻、华君武、吴作人、贺友直等学者、艺术家的通信,还有旧藏的碑石原拓等均为首度亮相。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李松先生是中国建立美术史学科以来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美术史论家,他主编与参与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华文明史》《世界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史》等国内大部头的美术史著作,是我国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之一。

美术史论家李松

李松先生的手抄的美术史教材和学习笔记

展览开幕式现场,众多李松先生的艺术界同辈老友和晚辈后学济济一堂。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李松先生的老同事、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与美术史论家李松本人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主持。

李松部分著作、文章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在开幕式现场的致辞中说:“这个展览在筹备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对于像李松先生这样的著名学者,北京画院能做些什么?我们如何能将老先生一辈子的研究成果和治学精神,他对每个课题的深入研究,以及他整体的艺术成就更好地研究和梳理出来,面向观众,同时搞好他的收藏,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对于北京画院和其他相同性质的公共机构来说,我认为应该加强对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学者的重视,过去我们往往对这些学者和理论家、美术史家没有足够的重视,好像画画是主要的,艺术家是重要的,美术史家和美术理论家变成附属。过去我们更多地重视实践而没有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定层面重视起来。我非常佩服李松先生的为人,一个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应该向李松先生学习,他的知识面、修养,他对社会的观察和自己的判断力,这些重要的品德都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此次借李松先生的展览,我希望呼吁每一个美术机构能够脚踏实地把每一位美术大家、美术史家毕生的总结和经验传承下来,使我们的美术事业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致辞

李松先生的研究笔记

李松先生速写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在致辞中说道:“我是跟随李松先生学习美术史的1978届的学生,虽然当时我的专业是雕塑,但我对李松先生的印象特别深。站在展厅里,看到李松先生的一幅幅书法、田野调查的文本原作和拓片,我切实感受到李松先生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一楼展厅,他的那几幅速写,寥寥几笔,但是是那样准确,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他收集和整理的专业史论资料和古代的文字书法,让人感觉到先生那种厚重的治学精神。我觉得今天能把它们展示出来,真是一件大好事。”

李松先生的老同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致辞

李松先生的老同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在现场回忆了与李松先生早年共事的经历,他说:“今天我非常高兴参加我的校友、同事、学长李松学生的展览。我与李松先生共事很多年,他对待工作和学习一直是勤学苦练,默默无闻地做很扎实的工作,他勤奋、诚恳、谦虚、好学,他是《美术》杂志的编辑中对来稿看的最认真,修改地最清晰的。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大的一点是他的人品,待人诚恳、谦虚,永远带着善意。他在绘画、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是真正的大家和教授。我觉得今天,在我们美术界和文化界,像李松先生这样的教授,这样的编辑,这样的文人,有这样水平的太少了。现在大家对文化的重视太欠缺,而李松对古代文化和文物一直都非常重视。今天,我们强调要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李松先生的治学和研究精神。不管多大年龄,过去的名声有多好,都要要虚心学习。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李松先生一生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成就的赞扬和弘扬,也是对当下教育的启发。”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致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致辞

展览现场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现场说:“《美术》杂志是一份体量不大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创办的年代非常早,也因为有像邵大箴、李松先生这样的主编,令这本刊物非常有光彩,见证了建国后中国美术的发展,由于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们晚生后辈如何书写当代美术史做了很好的榜样。看到此次展览中李松先生的作品,我觉得李松先生思想敏捷但文风朴实,他的用词非常洗练。我一直在揣摩李松先生的为人和他平时的状态,这次展览将两者很好地呈现出来,将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

本次展览分“问学之路”、“左图右史”、“习书说篆”、“藏古论今”四个单元。

李松先生1989年在镇江市博物馆做调研

【问学之路】

李松原名李松涛,1932年1月生于天津杨柳青。17岁参加南下工作团,在广东军事院校从事文印、摄影、美术工作。25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美术史系、中国画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系秘书、学报《美术研究》编辑。44岁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美术》、《中国美术》两刊物副主编、主编,美术杂志社社长。李松先生自言几十年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当编辑,二是教书。2008年,李松先生荣获中国美协颁发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李松先生从小就喜欢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自称是刻钢板出身,其实他尝试过国画、油画、漫画、木刻、雕塑、书法、拓印、年画、版画、宣传画、设计、插图,还特别喜读文史,在诗刊上发表过诗文,对艺术和文学的痴迷,成为他一生事业的积淀。本次展览在“问学之路”部分呈现了李松先生青年时期的艺术尝试,以及他在求学、做助教和教师期间对美术史的刻苦钻研。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左图右史】

李松先生有大量著作问世,研究领域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夏商周美术,重点是青铜器艺术,衍生出他对金文篆书的研究和创作,二是中国雕塑史,三是中国画研究。

他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继承了老一辈史学家注重文献与实物对照的方法。尤其特别重视加强对图像的记忆,他曾说,他的体会是“只有画下来、记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在对青铜器研究上,他直接师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王逊先生,还将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的铭文全部摹写了下来,并记下郭沫若的考释。故宫、国家博物馆陈列的重要铜器和在外地博物院见到的青铜器,他都认真画过写生。对龙门、敦煌等石窟的重要建筑、佛像、壁画都做过极为细致描摹。画和记就是他的研究过程,展览中能见到他的考察笔记上画有漂亮而准确的图像,图旁再配以文字,直观而翔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体会和问题。

龙门石窟考察笔记

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李松先生更为专业,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跟随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先生学习中国画。本次展览展出了李松先生的白描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他对中国画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其艺术实践的创作。

【习书说篆】

散盘铭文 李松45cm×34cm

 李松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求实,十分注重实践的基础与感受,他无论研究什么,都要先尽可能地去亲身尝试,他研究齐白石、李可染的书法,就会去先临写齐白石和李可染的书法,得到亲身感受后,再写文章评论。

  为了研究青铜艺术,他一直习篆,临摹过大量的金文、小篆。他自言在练字过程中,力求从中揣摩古人的构字、书字、镌刻之时的心思所在, 力求保留下洋溢其中的苍古气息。所以李松先生常说“原创是古人”。 因此对本次展览,他建议对书法的展示,不突出他的书法成就,而是用他的篆书串联出古代篆书的脉络,为观者提供一些古文知识。

【藏古论今】

墙盘铭文 原拓  35cm×29cm 北京画院藏 李松捐赠

李松先生在小学期间曾跟一位老人学习拓印,那时就手拓过家乡的石碑,他对碑拓中蕴藏的历史和书写的艺术而着迷,后来收藏了大量的碑石原拓及砖瓦拓片。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这些收藏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术价值,泽惠他人,他主动捐给北京画院100余件。本次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出了他的部分收藏和他与知名学者、艺术家的论艺通信,从中可以看到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及其作为一位学人的学术担当。

通过以上四个单元板块,展览全方位展现了一位美术理论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状态。期冀这个特别的展览,能够激励更多新一代的美术理论学者在各自的问学之路上勤奋严谨、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部分作品图片】

㝬簋铭 原拓  31cm×28cm 北京画院藏  李松捐赠

㝬簋铭 金文 李松

李松先生抄写的《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约20余本)

河北石家庄昆卢寺壁画武将 李松 白描 1959年 109cm×86cm 

摹敦煌壁画 李松 白描  57cm×60cm   

展览将持续到5月13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