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术馆“另一种风景” 全民摄影时代下的精神景观

时间: 2016-08-13 22:15:54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2016年8月13日,“另一种风景”在央美术馆拉开帷幕

关于风景,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话题。关于摄影,随着手机以及各种软件的普及和运用,似乎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日常——拿出手机,自拍、抓拍,甚至偷拍,有微距,有特效,还有滤镜......它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在这样一个全民摄影时代下,艺术家们如何诠释“摄影”本身?如何突破和推进摄影艺术的发展?如何拓展镜头中风景的可能?

由Jérémie Thircuir策划的“另一种风景”于8月13日在央美术馆拉开帷幕,集结了包括阿斗,Peter Bialobrzeski,陈维,Lois Conner,董文胜,封岩,洪磊,韩磊,蒋鹏奕,蒋志,计洲,Nadav Kander,骆丹,邵文欢,单飞鸣,王宁德,杨泳梁,姚璐在内的国内外18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收藏家仝冰雪的老照片收藏,试图以不同视角回答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策展人Jérémie Thircuir现场导览

谈及本次展览选择风景作为切入点的原因,策展人Jérémie Thircuir表示,“风景可以包含更广泛的意义。借助展览,我们希望向人们展示当今摄影界的语言和实践的多样性。无论是关于社会或生态问题、关于重演传统、关于创造一个纯粹虚构的风景或是推动媒介范围的扩大。” 策展人Jérémie Thircuir认为,“另一种风景”中的所有作品都会以一个有选择性的立场去和“风景”发生呼应,可以说,“风景”这一主题的选择,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给予艺术家足够的自由,通过技术、人文思考、不同视野和角度去创作和延展。

本次展览精心分为六个主题部分,从一组历史悠久的老照片开始,到对传统摄影技术的回溯与创新,又通过当代手法诠释古典文人情怀的山水画,随后引入抽象与概念摄影,最终以外国艺术家镜头下的中国风景收尾,并将观众引入计洲的互动空间。整个展线分布清晰明确,作品语言连贯准确,从不同角度探寻当代摄影语言及文化内涵,“这些作品,当然不是iPhone能拍出来的,这就是我希望给大家的一个崭新的视角,这才是真正的摄影艺术。”策展人自信地表示。

“风景摄影的开端”展厅

仝冰雪收藏

风景摄影的开端

风景摄影由来已久,其存在历史之久与摄影媒介本身相当。早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和西方就出现了风景摄影作品。仝冰雪收藏的几幅罕见作品印证了中国风景摄影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这几部卷轴也自然而然地担当了此次展览的序言。通过观看这些纯手工染色、拼接连成的全景式照片,我们能够很快发现植根于技术与现实之间的深厚关系。如何通过改变画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呢?这些早期作品恰恰强调了这些从摄影媒介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收藏家仝冰雪在开幕式上致辞

仝冰雪收藏的第一张拍摄上海外滩的老照片、颐和园全景,将历史追溯回上个世纪30年代。

“这些近150年前的作品犹如穿越了时空来到当代的艺术展厅,在央美术馆与当代摄影作品产生对话,这是一种奇妙的旅程。老照片和当代作品的关系当然不是一种割裂的断层,相反,从时间的延展上回溯与眺望,能从中体味到更多的韵味和内涵。”收藏家仝冰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阿斗,Last Calvary 2500px

骆丹作品,半透明的摄影作品与墙壁的光影形成了新的视觉效果

回归传统技术

摄影表现形式特殊,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主题本身,这使得摄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媒介。从而,摄影技术本身的探索和再挖掘便也成为了摄影发展的一种途径。许多艺术家另辟蹊径通过实验性创作,演绎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摄影作品,从而在创造全新语境的同时,将媒介推向新的边界。

骆丹湿版摄影作品

骆丹的作品就回归到18世纪的湿版摄影法,然而他将照片放大,这本身又突破了湿版的技术范畴,再加之其半透明的呈现和展览现场光影的组合,使得这门几个世纪以前的古老技术重新焕发出当代的新异,给人以时空的错觉感,又有一种古今对照的韵味。

展览现场

董文胜作品

新文人语汇

风景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历史悠久,因此在中国语境下,风景有其耐人寻味。而对自然的主观呈现在中国艺术史中向来占有特殊地位。作为在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的新兴媒介,摄影冲击了这种历史传统及其图像象征主义,中国独有的风景摄影相继产生,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式人文摄影语言——个体在风景中的呈现也随之演化。

洪磊,中国风景(苏州拙政园)2

邵文欢,失踪的图像系列-暮生园之六,180cm×300cm,明胶银手工涂绘暗房感光在亚麻布上,丙烯绘画

姚璐,富春山居图

无论是洪磊的苏州园林,还是姚璐的富春山居图,那些蕴含传统风景画元素和审美的作品正因为着迷于自身与过去的特有关系,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这一类探索往往再现园林、太湖石等传统风景画母题,或者借鉴人们熟知的风景构图符号,进而达到传递当代思想的目的。也许是一种讽刺,也许承载很多遗憾,当母题今现,更多的是艺术家本人对于世态的思索与抗争。

单飞鸣作品

抽象风景

宋代文人雅士将某种遁世情结与风景联系起来,他们追随着这种浪漫理想,逃离世俗世界,寄情山水之中。因而,秀美的山水可以抽象出一种与自然合一的形态,成为一种沉浸在自然之中的感官体验。杜塞尔多夫流派的摄影艺术家们聚焦于自然,通过客观图像呈现现实,挑战既有感知。在这类近乎抽象的作品中,风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物质性。

封岩,终南山石06

封岩的作品正是如此,他取材终南山石肌理,从物质承载的视觉信息本身拓展成为一幅抽象的风景作品。从细微出发,又有一种山峰突兀的景观错觉,纹理的呈现竟然如此自然而当代。

韩磊作品

韩磊作品现场

韩磊的作品同样极具视觉冲击力。他使用光栅板创作立体图像,对他而言,光栅是一种可以堪比银盐相纸的传统材料,对它的持久热情和实验满足了艺术家对“动感图像”的多种理解,更多创作的可能性在逐步适应着这一材料的特征。作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雅的松竹景致,而光栅呈现的效果使内容异变——你可以看到一些“经过”的瞬间,形象在空间中停留片刻会立刻消失在新的形象中,或被一些巨型光斑吞没,产生了对于既定文化的扭转和异化。

王宁德作品 有形之光-水纹系列

策展人在王宁德作品前演示

王宁德通过研究镜头艺术的光、影和形状等基本元素,将自己从“使用影像作为工具和语言的艺术家”中剥离出来,脱了图像内容的羁绊。在他看来,虽然摄影的功能之一是可以再现某时某地的现实,然而这种现实也不过是其“真相”的碎片。王宁德的创作更深入的瓦解这一现实的碎片,他将图像放大后切割成上千个方块,依次摆放,最后将图像的影子呈现出来,给观众重建了一个摄影幻像。光,作为成像的基本条件之一,也让现实碎片转为幻影,指出了图像世界的虚幻本质。

杨泳梁,极夜之昼

概念风景摄影

毕竟,摄影不单单延续绘画传统。时至今日,摄影师往往使用起源于又不同与现实主义绘画的方法探析景象的本质和人文环境的人为性。真正的重点似乎与摄写实像背道而驰,反而朝向那种有意安排的、虚构的、概念上的风景转移。媒介变成捕捉现实的借口,工作室成为无限可能的发源地。

杨泳梁的作品用城市建筑的景象作为画笔,组合成重峦叠嶂、充满细节的山水风格为蓝本的数码影像创作。城市化发展在滋养一个城市的同时也禁锢了它,因而其作品总是发人深省。

陈维,门

蒋鹏奕,Unregistered City NO.7

计洲作品

陈维和蒋鹏奕是两位“虚拟现实”的高手。前者营造一个莫名的诡谲空间,怪诞叙事成为其独特风格。陈维“新城”系列的创作仍在完善中,它是关于对城市的想象,也是关于进程中城市的现实样貌。而蒋鹏奕则善于创造一个比例失衡的完整画面,这样的“城市”是其对现实城市生活的观看,呈现出来荒谬而不真实的错觉,但布局又往往合理得令人无从挑剔。

 

蒋志,《无名星球的纪念碑》

 蒋志在本次展览呈现的是2015-2016制作的最新录像作品,仍然继续探索感知对象如何生成、看与知的过程,同时检识感知主体的塑造和转换,以及与丰富的生理感觉的关系。《看与知,或命运之爱》分A、B双屏,A片部分着重在身体,这次展出的B片则在景观层面。字幕的文字选自波兰著名的科幻小说《索拉利斯星》,他对人类向未知世界的感知行为提出反思,我们无法超出自我的局限,又如何判断和确认对未知的感知?我们只能感所能感、知所能知。能即意味着不能的一面。而影片中的图像也回应着小说对陌生星球景观的想象。细腻的磁粉如同被授予生命,与海边独立的孤树,或是朝夕更迭的云朵、大海在镜头间相互穿插,让渡给观众更大的空间去回味与感受。

展览现场

 外国摄影师在中国

 没有西方摄影师参与的中国摄影展也许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展览——从19世纪开始,西方摄影师就开始在中国游历并通过摄影记录着这个未知的东方世界。通过展示西方视角,能让观众扩大视野,突显观念聚集之处各种感知和对立面的不同之处。

Peter Bialobrzeski,天堂此时

Nadav Kander,Chongqing XIII_600px

Lois ConnerUrhu, Xinjiang, China

“中国之所以是一个很独特的国家,在于中国有全世界正在发生事情的缩影。”策展人介绍说,因而,西方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成为了另一种观看视角。他们的照片记录了这个巨变中的东方古国的方方面面,呈现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中国记忆。“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艺术创造中,写实与写意之间透露出哲学观念,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西方的摄影中,摄影家的构图充满画幅,单点透视,用光影塑造立体的形象,讲求质感、形状和色彩。”

总言之,摄影是一门世界语言。它跨越了东方与西方,不同的语言、文化与时代,公众可以通过作品的光、影、形、色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来读懂作品。东西方艺术家运用摄影本体语言来捕捉瞬间,记录生活,叙述事件,抒发心灵,而各自的文化与审美积淀于作品中。

展厅现场,陈维作品前驻足的父子

计洲互动项目《布满灰尘的植物》

观众通过手机反转颜色与作品互动,观看作品细节

“另一种风景”在2000平米的场馆中通过100余件作品,为观众营造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移步换景”体验契机。而风景毕竟只是一种叙事载体,策展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观众呈现中西方、古今来的实验性的摄影艺术探索,从而拓宽公众对于摄影的认知。

摄影,早已告别了以客观对象为主的简单拍摄和影像留存,它早已脱离了“记录”的功能,延伸到艺术、技术、人文承载、社会思辨的诸多层面。毕竟,客体与相机本身并不是行动与艺术的主宰,摄影机镜头后面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化内涵、对于技术的不断突破,通过场景的摆拍营造,后期的处理与叠加,才最终创造出了新时代下的摄影景观,而这种实验还在不断进行之中,为人们呈现着不同于直观视觉的“另一种风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

展厅现场

蒋鹏奕作品前的观者

策展人接受媒体采访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