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宇集》出版座谈会,重识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巨匠

时间:2015-09-25 22:35:51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三联书店美术编审、设计师宁成春在座谈会上讲话

宁成春(三联书店美术编审、设计师):

我是1960年入学,正好这一年是张光宇先生生病,我65年毕业,也是这一年张光宇离去了,在五年当中,我实际在学校里没有时间听他的课,但是我跟他张正宇儿子同班同学,曾经有机会到张光宇家里拜访,但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像邱陵老师、袁运甫老师,他们直接受张老先生的影响,他们所画的画都受他的影响。我从09年开始很少做设计,汪社长开始启动这个计划,之前做了单行本《西游漫记》,当时按原作重新排列,但是原作很多年了,它的颜色都变黑,变色很厉害,原作变成老人,跟年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我根据原貌一点点提,几乎一点点提出来恢复年轻的内容,这个工作我也对汪社长特别敬佩,他支持我们不惜成本持续调整。

进入全集的时候,非常感谢唐薇教授,她做了多少年收集积累研究工作,基本上见到所有张光宇先生作品都涉及到,这里边有很多是原作,家属提供的非常好、非常漂亮的原作,线条、油墨感觉非常生动,作品集里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原作,大家很欣赏非常精彩。但是也有很多部分是解放前报纸发表的一些作品,当时报纸是铅印,纸张很粗糙,作品面貌跟原作差距相当大,甚至那些画面上都有做新版挖的痕迹、包括钉子都有,这种品质很差报纸发表的东西和原作放在一起,怎么让它适合、反映原来作品面貌?这方面我就指导作者下了很大的工夫。比如在香港发表《猪八戒》一套很精彩,就是片子太差,全是断线、钉子眼各种东西,再没有机会了,如果我们再不修的话,以后也不可能再出版,一定要把它认真的,尽我们所能把它做好。但是这个工作量很大,交给雅昌工作人员我们不放心,怕原来图修坏了更不好。难度有一定难度,但是大家为一个目的,一定恢复原来的面貌,体现出张光宇先生整个水平。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做的事,当然要达到完美程度是不可能的,里边还有很多疏漏的东西。

所以这个作品集发布以后,我听说第一批印数不多,我感觉挺好。还有机会再印,再有我们听到大家反映,比如大家提供一些方向或者有新的东西发现,还可以再补进去。谢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集》主编唐薇向大家讲述编著情况

唐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集》主编):

其实2005年底要出《张光宇集》这个想法是黄大刚提出的,我属于赶鸭子上架勉强接这个事,但是因为我喜欢张光宇先生的画,从05年底开始做这个事的时候,脑子里头没有想到会是现在这样结果,想着一本画册,因为当时我们见过作品量不是很多,在这个过程里边觉得没有那么多作品,没有想到用了十年,我想可能弄本画册两年、三年差不多了,当然编这个画册一方面因为黄大刚提出来,大刚父母一直谈张光宇先生,另一方面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读书到教书这么长时间里边,不断看到或者听到跟张光宇先生有关的种种事情。

比方说我上学的时候,图书馆没有多少书,找不到书,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她把她家里边保留非常好的画册,拿非常漂亮的蓝花布包起来,其中就有《张光宇插图集》,62年出的,有58年出版的《西游漫记》,第一次才知道我小时候临摹《大闹天宫》的作者是张光宇,第一次把作者和我喜欢的画配上。翻开《神笔马良》非常动人,等到我毕业留校之后,不断有老师,那时候我们系里有全院第一台复印机的时候,有些老师拿一些复印的东西,到复印机复印让我碰见,我缠着他们让我复印一份,到现在我还留下那些东西,可见当时没有出版物的时候,很多人在私下用刚刚开始现代化图像传播工具做这样的事情。

到了90年代初,张仃先生在学院发起研究张光宇工作,我们学院《装饰》杂志编辑部他们编辑,其中像邹文教授、杭间教授也参与这个工作,还有很多我们系的先生参与,有的先生人还在年龄很大,有的已经不在,他们很关注这个事情。到了90年代后期,到了98年我看到山东画报出版社汪家明社长编了很多民国漫画的书,而且是我们学校老师手里拿的非常喜欢,找不到,街上买不到。这个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喜欢他的作品但是看不到他的作品,所以到05年苗子先生、大刚提出这个事,有点一拍即合,我喜欢、再加上大家看不见的作品,很想弄一本书出来。没有想到过程中居然发现张光宇有那么多作品,本来我工作的系、就读很长时间叫装饰艺术系,所以我们说张光宇先生是装饰艺术家。当时的系叫装饰艺术系,我学专业叫装饰绘画专业、后来叫壁画专业。好像大家心有灵犀。做一段时间有点不服气,有很认真研究插图的学者说张光宇线条不够好,还有张光宇先生画太少了,还有说张光宇先生是好老师,但是肚子里有东西倒不出来。

张光宇设计的大闹天宫设计稿-玉帝

我研究三年以后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就因为大家太不了解他,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画册传播应该说赶不上张光宇他那个时候热热闹闹的杂志,在很长时间是那样。就好像我们上大学要想了解国外艺术发展动向,我们要看文化部组织每月两场内部电影、外部电影,基本是我们了解国外的唯一渠道,很长时间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视野比较狭窄、窗户没有完全打开,不像这些年有最新的资讯传达出来。

当时要出一本很薄的张光宇画册,后来作品太多。过程有很多有趣的事、也有头疼的事、也有很多经验教训、也有很多感动。但是到了2012年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当时李大钧先生介入,四个张光宇展览会,应该对张光宇先生传播和认识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北京三个展览,如果加上苏州博物馆就四个展览,也算奇迹。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集中一批志同道合者来专门集中精力考虑《张光宇集》编辑。一般来说编一本画册很简单,把图像搞清楚交给出版社就可以了。但是这本书不是,作为编辑人家根据你的东西弄一弄、编辑一下或者设计一下就可以出版,很多画册是这么出的,这本不是。这本书从我们工作小组,我们成立《张光宇集》工作小组,从小组本身的产生,应该说从2012年第一次开会到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很热切讨论,也非常激烈争执,会掉眼泪、会毫不客气指责。你们可能看我现在不是很暴躁的人,但是汪家明社长人家是堂堂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把手,我会非常不客气、不管情面跟他嚷嚷,但是他很客气听着。跟宁老师也是,有时候我跟他说话也很不客气,因为我们想的是一个事,这也是成立小组的原因。

汪家明社长98年出《张光宇插图集》,我自己知道他不是从98年开始,98年开始出不了那么多书,他出那么多漫画家,包括老照片。现在市场上也看到,在网络上卖的蛮贵,黄茅、陆志庠等。我还没有提很多老前辈的名字,我就说我们工作小组的人,因为汪家明有前面心意、感情和他的作为,我们就觉得汪家明是唯一可以做《张光宇集》责任编辑的最佳人选。当然不是我选择他,其实他也是选择我们。他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后,说大刚你们的书拿来吧,我们本来是把书给另一个出版社,还没有正式运作,什么都没有开始,我觉得这是不二人选,等于他也选择我们,我们也选择他。实际上我再怎么不客气说话,还是彼此互相欣赏。

在过程里边有一些细节,我跟大刚说,你敢提这个意见,除了汪家明没有人能够提出来,所以他提升了我们这本书的品质。宁老师七十多岁人,人家到处跑,他设计任务非常多。从《西游漫记》在印厂盯着,就为了图像最好。那时候另外一个印厂,这次又是这样。我们那些样稿,所有这些人每个人都是责编,每个人也都是美编手下的工作人,每个人都在每一次样稿进行尽心竭力,觉得哪不好都是毫不客气给他提出来。

我就说我们工作团队,我认为是一种最佳的工作状态。最后出来这样一本书,当然雅昌功不可没,请雅昌来做,也是因为找不到比他更好的印制单位。在和雅昌第一次接触,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雅昌确实好,我们接触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也是那么用心,我们工作小组按年龄排序,张大羽先生、宁成春先生、汪家明先生、我、黄大刚、李大钧先生,每一位成员都为这本书做了自己最大努力,所以最后我想说,谢谢工作小组各位朋友、长辈,我们终于把这个事做出来了,谢谢各位!

《神笔马良》插图之一

李大钧(辅仁书苑学术总监):

唐薇教授为这本书付出了可见的十年的时间,实际上从血脉、从精神上可能更长,其实不是短短的座谈会能够说完的,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如果有兴趣,请唐老师可以多谈一谈,不只是讲唐薇的故事,讲的是张光宇先生的故事,讲张光宇先生和她精神上追随者、知音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讲很长。下面我介绍一下黄大刚,因为他是唐薇老师的先生,他有几个身份,一个他是原来三联书店的老编辑,编了很多书,他也是《张光宇集》主编,他是黄苗子先生三儿子,所以他也是黄苗子郁风基金会的秘书。刚才宁先生说了,除了张光宇先生几个子女,这里真正见过张光宇先生就是黄大刚,因为他从小黄苗子一家、王世襄先生、张光宇先生都住一个大院。张光宇夫人也是黄大刚的“张妈妈”,黄大刚今天有多个身份,我宁可把你当作代表你父亲、母亲参加这个会议。下面请黄大刚发言。

三联书店编辑、《张光宇集》主编黄大刚在座谈会上讲话

黄大刚(三联书店编辑、《张光宇集》主编):

我开始的时候05年提出这个,当时想做张光宇集。后来种种原因好像不太顺利,我们这个要说顺利也算顺利,长时间没出是收集到东西越来越多,后来发现简单出对不起张光宇先生,所以一定出的齐。而且当时我父亲意思也是这样,然后在高度中慢慢开始做,真正蒙头做,因为我还得天天上班,主要做是唐薇。在这个过程中有感动、当然也有遗憾。但是现在我们感到终于把这个任务完成了,一个是这四本书,还有一个传记,估计下个月会出。

兴奋是有很多新的发现,这里不展开说了。还有感动,当时开始的时候,当然父母支持,给了两本上海漫画影印本,人家送给他们,他们送给我们,越找越多,这个期间比如去范用先生那里有几本,老先生骨折,我们去了之后,自己站着凳子把书拿出来,我说我去,他说你找不到靠边。翻完以后,你拿走随便用,记着还给我。还有姜德明先生藏书家,那里有很多书。知道自己有什么,但是翻一次非常困难,凡是我们张嘴他都答应,尽量翻出来,而且他的书一般不外借,当我们说需要翻拍,他说你们拿走。还有原来工艺美院的老师,搜集到好多东西现在看来很珍贵的东西送给我们。当然随着这些老先生关心,当然还有像张仃先生等,实际这本画册往前推,因为叶浅予、我父亲要给张光宇先生编一本画册,这个画册始终没有出版,因为当时条件太差,谁都不愿意出。转到香港,好不容易弄点钱,要出了钱没有了。后来张仃先生也是,从哪里弄了一笔钱又想出这个,结果资助人死了,因为钱没有到位,儿女不认帐一点办法没有。最后我们感觉越做一方面有兴奋,但是也压力更大,现在终于算是做出来,我们完成这项任务。

如果要说我想下面,我们做的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最基础性工作,收集大量的资料,当然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一些观点,应该说还不够细致、也不够全面。后来很多想法没有完全写到传记里边去。但是我们更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轻人接过这个接力棒,把张光宇研究继续做下来。

研究张光宇意义不是学他装饰画怎么画,学他怎么设计一本书。因为从技术手段来讲,今天技术手段已经不是张光宇先生当年技术手段,进步是突飞猛进,就说制版技术完全不一样,但是张光宇先生最大的意义,他的艺术跟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有一个他是和民间、民族艺术传承联系在一起的。一开始进入出版,20年代开始介入影视,他就是影视杂志的编辑,这个时候就开始接触电影,电影就是更先进的技术,而他把这些东西都融入他的创作。就说我们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将来向什么方向发展?我想张光宇先生提供一条非常有价值的开头,我就说这么多。

中国美术馆原办公室主任吴琼在座谈会上讲话

吴琼(中国美术馆原办公室主任):

我简单说两句没有准备,我跟唐薇教授是多年的好朋友,这套书出版的过程,一直感受她的辛苦和努力,特别佩服她的学术精神。而且这个过程中,她历经一些病痛、还有过程中磨砺,都是有很多感受,真不容易。而且在团队组织下,把这套作品完成这么出色,真是感到让我非常感动,而且我也觉得在美术界里边这么多年,这样现象的不是很多。还有一个唐薇跟黄大刚两个人非常孝敬老一辈艺术家、学者,包括他们父母、亲戚朋友们都是知名的学者和大家,这个孝顺就体现对艺术精神延续和传承,这是最好的孝敬。黄苗子先生在世也跟我说过,张光宇研究一定抓紧、一定抓好。我的母亲曾经跟张光宇先生有过交往,从个人感情也对他们工作非常敬佩,起码我们能够交心。

美术馆今年对张光宇研究也加强了,好像也做了一些事情,唐教授和大刚几次跟美术馆领导也有过接触,张家老前辈们好像也有过接触,他们今年有这样的机会,这是非常感到可喜的。

最后真是感谢李大钧先生,之前都认识了,我知道他一直做艺术传承和老一辈艺术延续工作,非常可敬。能够做到现在也是跟他自己造诣、和坚持精神分不开,非常感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在座谈会上讲话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说起张光宇先生真是有很多话想说,今天张光宇先生文集、画集出版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刚才介绍六位为出版做了这么多工作,特别是唐薇,我知道他们夫妇俩人默默做十年,中间唐薇还住院一直坚持做,很让我感动。我觉得这些工作做的非常有意义,因为张光宇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那一代艺术家里是我们影响最大的艺术家,而他的印象是默默的、深深的,在我们后学心里,可惜我进工艺美院65年张光宇先生刚走,没有见过他人,但是他发表的文章每一篇我都读了,他的插图集也是最爱的书,也临摹了很多。

慢慢对他了解就更多了,后来毕业以后张光宇、张仃是丁绍光天天谈起的话题,所以对张光宇了解更多,从他那里知道张先生上课的情景,他把张先生奉为最高的精神导师,实际也是我们的导师。因为他的作品我感觉从人到作品是关心民族命运的艺术家,他也是一个走进中华民族美学灵魂的艺术家,你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有多么深切的思考和关心,他的所有作品都体现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美感真正是中华民族美学精神最好的体现,他的《大闹天宫》拿出去到现在也是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宏篇巨作,真正从美术到原作相配那么好。一般《西游记》能够像这样表现,没有人能达到他的水准。到现在为止也是中国的骄傲。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能够超越他,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他们能够把这套书出来,能够让大家知道,不仅知道张光宇先生这个人,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艺术、灵魂,那是中华民族艺术领域有脊梁的人物,需要我们很好去学习。目前中国美术界可以说像他这样艺术创作根本见不到,我们现在创作里像他这样能够想到哪里,信手就画、画出来就是中国文化。现在大部分创作都是临摹照片、拷贝照片或者写生模特、或者把一个现成物拿上来,顶多挪用一个名作,这种现象和他们那个时候深切地把中国文化能够生长血液里、肌肤里、灵魂里没有做到。这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反思的一个问题。

每一个作品都是他自己灵魂里流淌出来的,而且他是设计、艺术在他心里完全融化一起,包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墨西哥、古中国,他都能够吸纳、融合成为现实艺术。中国现实艺术教育应该可以说工艺美院,因为有他们一批人才使这个学院有了它真正拳头,而张光宇先生是那批人灵魂人物。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文化精神团体,就是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等艺术家。而现在我们对他们这种研究太少,而唐薇教授默默做了十几年,不仅对我们学校文化精神一种总结,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精神也给予了一个新的总结。所以我非常感动,谢谢你、谢谢大家!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我对张光宇先生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是我读美术史,读到近现代历史的时候对张光宇先生印象很深,谈到特别是动荡时代,很多艺术家在特别艰苦的状态下,用自己艺术表达对民族的关注,对社会命运关怀的时候,张光宇艺术我对他印象最深。特别是《西游漫记》、包括抗日的漫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我觉得唐薇先生、黄大刚先生等大家集体努力,能让《张光宇集》包括文字和绘画完整呈现给大家,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

现在对张光宇先生研究可能站在不同角度,都会发现他的闪光点,特别是汪家明先生从出版角度也谈了,从设计角度也谈了。在他身上体现很多很多,在今天艺术欠缺的东西。他有胸怀,但是没有让自己艺术完全成为政治宣传工具,仍然把最大的艺术创作自由呈现出来。所以这个里边他把握非常好,艺术家是需要有社会责任的,他需要表达一个艺术家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态度,以及他的关怀。在他作品里有非常深切,我受到感动。同时在艺术创作上边没有束缚这种题材,非常自由选取自己风格,表达自己的理想。

另外在他作品里边还能够看到,他对传统中国文化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与现代精神结合一起,整个作品能够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包括他很多插画借用中国传统版画手法,但是用绘画语言表达,同时他表现题材又是现代。跟当时特殊时期紧密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做的非常好。另外他把西方艺术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在那个特定时期,很多中国艺术家所受的教育,一方面接受过传统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同时另一方面了解西方现代艺术,两者结合方面做的非常好,有一个《关山四骑图》,大家了解西方美术史就了解,有些表面语言会认为他借鉴西方的东西,但又表达中国世界、中国现实,中国遭到外国侵略产生的现实情况,他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这种借鉴西方艺术语言有道理,实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语言让中国艰苦的现状,让全世界人能够理解。

在他身上感觉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很自由在西方艺术里边选择有用的资源,用于表达艺术。漫画题材本身与生俱来语言方式,他把这种语言和现实结合非常好。这是张光宇先生给我们提供现在所欠缺,后几代艺术家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同时对西方文化没有完全接受,完全不了解,这样前提下产生一些东西往往觉得四不象的感觉,很难触及人们的灵魂、很难带动人们,张光宇先生为代表,既有文化根基、同时打动现代人心里,把内容和形式结合非常完美。

再有很大的启示就是艺术和设计关系,在他作品里感觉不到把艺术和设计割裂看待。现在我们会发现,在日常教学里边听到很多人说艺术和设计是两回事,越来越强调设计是另外一回事,一方面是设计地位提升,另一方面注意艺术和设计之间关系本来非常密切、是密不可分,所以张光宇先生这一代人都体现这一点。正是因为艺术素养导致他们做出非常精彩设计,通过张光宇先生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所以我觉得这套书出版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很多的素材。因为我没有看到完整的书籍,唐薇老师研究肯定非常重要,过去我们认为把这点画聚在一起出一本书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每一部画集都是研究的成果,可能这个是阶段性成果,随着日后资料整理、发觉可能有更多的资料支撑张光宇先生理解,这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张光宇集》出版,很难进一步开展。一方面祝贺《张光宇集》出版,另外也感谢唐薇老师等努力,不光张光宇先生一个人研究,实际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同时对清华美院学术史梳理,希望将来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出版,谢谢!

<  1  2  3  >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