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袁运甫暨“清华美术学群”作品邀请展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8-23 21:53:0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开幕现场

2014年8月23日下午,袁运甫暨“清华美术学群”作品邀请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副院长苏丹、赵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参展艺术家杜大恺、王明旨、王玉良、唐薇、卢新华、顾黎明,艺术家冯良鸿、于会见、倪军等出席开幕式。

“清华美术学群”的概念缘自1997年袁运甫教授就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改问题提出的一个倡议。学群之谓是指有相同或相近学术倾向的一定人群,他们是非组织化的,是因为相应机缘集合在一起的人。

袁运甫教授讲话

袁运甫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公共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今年是袁运甫从艺65周年,袁运甫教授1949年从艺并于1956年任教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新中国当代美术及艺术设计的摇篮——工艺美术学院及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作期间,潜心创作、专心教学,桃李满天下。在他和他的老师、同事和学生的推动下,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艺术现象——一个以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核心的“清华美术学群”逐渐形成,这个学群为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和后来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非常特殊的作用,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展将以袁运甫先生的艺术,与他所参与的工艺美院、清华美院所触及到的美术思想及历史事件为线索,首次向社会全面展示“清华美术学群”的学术面貌和学术主张。展览邀请了这一学群的65位老中青艺术家,通过百余件作品、相关文献及多种艺术风格的展示,从一个侧面来折射出共和国艺术事业人文精神的萌生、发展、传承和演变,体现以袁先生为代表的清华美院人对艺术、社会、人生的学术思考。

学术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式后,现场嘉宾学者还举行了以“清华美术学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杜大恺教授将清华美术学群的学术倾向概括为它的当代性,亦即它的所有特征都可以归结在当代性这个倾向上。它的特征是超越历史和对现实的真诚面对。学者刘新在现场说道,从大的层面上讲,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格局中一直有两个大的学派,或准确地讲有两个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进程的绘画体系:一个是以徐悲鸿学派为主体,涵括了苏俄美术方法的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体系;一个是以张光宇、庞薰琹、张仃为中心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装饰绘画体系。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心的绘画学群,从一开始就与徐悲鸿的央美学群有根本区别,各自都有自己的艺术文脉和传承,各自都秉持着自己的艺术方法和特色。

母女 1961年 纸本 彩墨 120×100cm

玉兰花开 1981年 重彩 105.5×105cm

平湖秋月 1962年 纸本 水粉 44×60cm

袁运甫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艺术家,长达50余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执教。袁运甫的西画创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近百年绘画发展进程中,西洋绘画渐渐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主流之一。《平湖秋月》《杭州灵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六十年代,袁运甫教授创作了一大批带有本土色彩观的油画、水粉画作品,如《绍兴鲁迅路》《古陶神韵》等,这是他展示中国色彩审美情怀的早期作品。同时,他也曾在这一时期尝试以中国传统重彩画与色彩写生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诠释他对中国画的当代理解。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袁运甫教授又把目光对准了工业题材,这是他从内心向往现代化,并在主题上拓展农耕文化之限所作出的有益尝试,例如《上海化工厂》《工种修配站》等。袁运甫这一阶段的绘画创作,展现了他对中国色彩学的特殊理解和表达,是中国传统色彩审美经验、西方印象主义绘画与中国现代生活的自然融合。

展览现场展示作品

展览现场

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是最具挑战性的议题,我们从袁运甫教授的细化和彩墨画实践中,不难体会他不断追寻创新和完善自我的艺术轨迹。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卢新华作品《春山图》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