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3:库勒姆勒博物馆收藏的凡·高作品《夜晚的露天咖啡馆》、1888)
由于战争的威胁,原本计划建一座豪华博物馆的愿望并没有实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博物馆几经扩建并焕发了新生。1953年增加了博物馆侧翼的雕塑画廊;1970年至1977年之间由维姆·奎斯特(Wim Quist)设计的另一个侧翼则用来展出不断增加的现代雕塑藏品;2006年由荷兰建筑师Aldo van Eyck设计的雕塑展廊在雕塑公园后部兴建,成为到目前为止该馆的最新的建筑。
库勒姆勒博物馆的特色除了著名的凡·高收藏之外,就是它作为欧洲最大的雕塑公园而名扬四方。作为雕塑公园,它在森林公园中占地30万平方米,用现代和当代雕塑成就了欧洲现代园林的荷兰范本。而这一切的起源,也是来自库勒-姆勒夫人的创意。这里原来是她丈夫狩猎的地方,为了给这里增添艺术的氛围,库勒-姆勒夫人将自己收藏的雕塑中的一些得意之作安放在这里,装点了绿茵。而始于此的雕塑公园的构想,则造就了今天一个更大规模的艺术天地。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包括肯尼斯·斯内尔森(Kenneth Snelson) 及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等许多雕塑家都创作了与周围环境相联系的雕塑作品。其中美术馆为玛塔·潘(Marta Pan)于1960年至1961年间创作的漂浮雕塑《奥特洛》(Otterlo)特别设计了一处水池,不仅增加了一片绿荫中的天光水色,还增加了雕塑和它的倒影。水池和雕塑一样成为天外来客,既调节了视觉的节奏,又为整个雕塑公园增添了意外的惊喜。而一般认为,这件雕塑以及水池和布局也标志着“从美术馆到雕塑园的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50件雕塑已经长在园中,与周围和谐共存,成为呼应美术馆主体建筑的重要组成。
(图注4:环绕库勒姆勒博物馆的雕塑 本组图片由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提供)
因为库勒姆勒博物馆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环绕四周的雕塑公园,不管是从博物馆看室外,还是从室外看博物馆,都延伸了博物馆的建筑空间。由此也可以看到每一位设计师都精心地对待这片难得的宝地,落地大窗与透明的走廊,不仅是借景,更重要的是在视觉上突破了阻隔而让人们赏心悦目。针对库勒-姆勒夫人收藏的特点,雕塑和架上绘画的展示空间在节奏的转换中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设计师的用心良苦。
显然,运营这样的博物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博物馆建立之初就成立了基金会,可是,为了发展,它还是于1994年走向了私人化的发展方向。时至今日,博物馆仍然得到文化部每年700万欧元的资助。2013年,该馆有31万访客,馆里却只有63名全职员工,整个团队总共130多人。每年,他们要举办6至8个展览,借出作品达50多次。博物馆一年要解决300万欧元的运营资金,其中的特展须向基金会或私人筹款。
库勒姆勒博物馆作为在森林里的独特的当代艺术馆,远离市区,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人们不得不感念库勒-姆勒夫人的智慧和魄力,不得不欣赏她的美感和信念。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赶上了现代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她没有因为现实中对现代主义的质疑而动摇立场,相反,却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重要的是,她与公众分享的无私精神,为荷兰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收藏成就也像教科书那样为后人所范。1928年,在库勒姆勒博物馆还没有建立前,她就出版了告知人们怎样收藏的著作,而她所认为的自己收藏当代,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等,包括此前的印象主义,所建构的艺术历史的沿革,已经终结了收藏工作。没有想到,此后的雕塑园的建立,以及不断的高质量的雕塑收藏,延续了她的生命,成为世界现代收藏史上的一段难以忘却的赞歌。(作者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