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自1998年第一次颁奖至今已进入第16年。2014年4月26日至7月20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十五年”回顾展通过对CCAA过去十五年历史中的十九位获奖艺术家和六位批评家 思想和创作的总结性呈现,实现了与业界及公众的有效沟通,也为CCAA进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CCAA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先生始创于中国当代艺术仍处于“半地下”和“边缘”状态的1997年,以鼓励和嘉奖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卓越才华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并致力于搭建中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世界间沟通的桥梁,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且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奖项。
2014年11月,中国当代艺术奖又将进行两年一度的艺术家奖的评选,包括“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以及”杰出成就奖“三个具体奖项。其中,”最佳艺术家奖“将授予过去两年内在当代艺术领域凸显出卓越创造力的艺术家;”最佳年轻艺术家奖“针对30岁或30岁以下且在过去两年内在当代艺术领域凸显出卓越创造力的艺术家;而”杰出成就奖“旨在表彰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创作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长期影响和突出贡献的艺术家。CCAA将为获奖的“最佳艺术家”和“最佳年轻艺术家”分别提供一万美元和三千美元作为奖金。上届(2012)评委会选出的这三个奖项的获奖者分别是白双全、鄢醒和耿建翌。
自创始以来,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根据艺术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一直不断完善自身的评选机制,以便更科学有效地实现其“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随着奖项以及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发展,CCAA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原有的提名人制基础之上,同时开放公开征集的渠道,采取提名与自由报名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由独立艺术家自主递交申请。这一新制度的实施,是自2004年起用提名人制之后CCAA在评选机制方面的又一次新的尝试,旨在鼓励那些尚不在当前公众、市场和学术视野范围之内,却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和个人实践的艺术家的参与。
与往年一样,CCAA仍将邀请6位活跃在本土当代艺术界的资深批评人、策展人来组成提名委员会,由每位提名人分别向评委会提名10位艺术家作为”最佳艺术家奖“和”最佳年轻艺术家奖“的候选人,以及1-2位”杰出成就奖“艺术家候选人,并为每位候选人撰写推荐词。不同的是,在今年每位提名人提交的10位“最佳艺术家”及“最佳年轻艺术家”候选人名单中,必须包括1位从公开征集的申请材料中甄选出的优秀艺术家。CCAA会将全部候选人的资料整理、翻译并提交由国际和国内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等共同组成的评委会审阅。评审委员会将在今年11月中旬于北京举行的终选会议上,经过共同讨论分别评选出这三个奖项的最终获奖者。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基于地域、学术方向和性别、年龄分布多样性的考虑,CCAA挑选了如下六位活跃在艺术现场方方面面的策展人和批评家,来组成本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的提名委员会,他们是(按姓氏首字母排列):广东时代美术馆年轻策展人蔡影茜、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及博士生导师高士明、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凯伦•史密斯、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李峰、CCAA评论家奖2007年获奖者——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人姚嘉善,以及CCAA评论家奖2011年获奖者——诗人、策展人及艺术批评家朱朱。
本次评选面向的作品征集对象包括全球范围内从事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符合上述条件的艺术家可在8月31日之前向CCAA组委会提交报名资料,随后,提名人将以走访艺术家工作室的方式来增进对报名者的了解。报名资料包括:
1、申请表格(链接地址 http://115.28.11.58/admin/stations/5329ac7e07f/s/upload/2014/07/25/53d212f707c.doc);
2、个人简历(中英文);
3、头像照片(分辨率300dpi以上,文件大小不超过2M);
4、作品图片若干(分辨率300dpi以上);
5、评论文章若干;
6、相关视频(如有);
7、画册、出版物(尤其是2012年以后的画册或出版物)。
广东时代美术馆年轻策展人蔡影茜
蔡影茜 广州时代美术馆 策展人
生活工作于广州,现为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策展人。她在时代美术馆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包括“一个(非)美术馆”(2011)、“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联合策展,2012),“不想点别的事情,简直就无法思考” (2014);她编辑、编译了一系列策展理论丛书,该系列丛书基于时代美术馆每年举办的机构及策展实践研讨会,包括《策展话题(中文版)》《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与卢迎华联合主编,2014),以及即将出版的《无为而为:机制批判的生与死》(与比利安娜•思瑞克联合主编,2014);在参与2009/2010 荷兰德阿佩尔艺术中心策展人项目期间,她与其他成员共同策划了展览“我不在这里。一个没有弗朗西斯•亚历斯的展览”。同时,蔡影茜也作为评论家,长期为《艺术界》、Artforum、《艺术时代》、Yishu等艺术杂志和媒体撰稿。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及博士生导师高士明
高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视觉中国研究院、杭州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以及亚洲思想界组织“亚际书院”,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2002年以来,他策划了许多大型展览和学术计划,包括“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计划(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显微学:中国当代艺术展”(2005)、“黄盒子: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与建筑”学术邀请展(2006)、“第六届圣保罗建筑双年展”中国特展、“地轴转移:艺术家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回想”(2007)、“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7)、“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2010-2011)、“变动中的世界,变动中的想象:亚洲思想界上海论坛”(2012)、“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等。高士明出版的学术书籍包括:《视觉的思想》(2002)、《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与地缘政治视觉报告》(2003)、《与后殖民说再见》(2009)、《巡回排演》(2010)、《胡志明小道》(2010)、《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2011)、《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2012)、《后殖民知识状况:亚洲现代思想读本》(2012)、《进程》(2013)、《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2014)等。
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凯伦•史密斯
凯伦•史密斯 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 (英国)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国际推介者,凯伦从1992年定居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她对中国当代艺术不同时期发展状态的客观呈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撰写的专著,以及在国内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大量文章都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渠道,包括2008年出版的《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2012年开始的《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系列书籍。2013年,凯伦接受德国Taschen出版社的邀请,担任《Art Now Volume 4》中国部分的作者。
凯伦•史密斯曾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为中国当代艺术策划过多项群展和个展,包括展览“醍醐”(上海外滩美术馆,2013),“目耳计划”(北京今日美术馆,2009),“微妙”(北京草场地站台中国,2008),大型群展“The Real Thing”(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07),“国人: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德国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2004)等,以及艾未未、刘小东、徐若涛、贾蔼力等众多当代艺术家个展。2005年,凯伦成为OCAT深圳馆的学术顾问,并于2012年被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
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李峰
李峰 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现为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参与国内首家金融机构背景公益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发起成立与日常管理运营,曾参与多个展览的策划与推广工作,发起民生艺术史论文奖等项目。
CCAA评论家奖2007年获奖者——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人姚嘉善
姚嘉善 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人(美国)
生于美国,在九十年代初来中国学习中文,随后回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东亚研究及艺术史硕士学位。她作为中国艺术助理策展人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工作的五年期间,她参与策划现代和当代艺术展,在多种杂志期刊上发表文章,并执教于加利福尼亚艺术大学的硕士课程,期间她为自己的独立研究目的多次来到中国。2006年获得Fulbright Grant奖并重返北京。2007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随后出版《生产模式-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她在Asian Art Museum, The Luggage Store Gallery, Universal Studios Beijing and the Gallery at REDCAT策划展览,兼任《当代艺术与投资》编委。2008年姚嘉善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办了北京箭厂空间。2012年底被任命为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策展人,目前她工作和生活在香港和旧金山。
CCAA评论家奖2011年获奖者——诗人、策展人及艺术批评家朱朱
朱朱 诗人、策展人及艺术批评家
出生于1969年9月。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多种文字,获《上海文学》2000年度诗歌奖、第二届安高(Anne Kao)诗歌奖、中国当代艺术奖批评家奖(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wards-Critic Award)、美国亨利•露斯基金会亚洲诗歌写作与翻译(Henry Luce Foundation)等多种奖项,2003年、2004年分别受邀参加法国Val—de—Marne国际诗歌艺术节与“诗人之春”活动。著有诗集《驶向另一颗星球》(1994年),《枯草上的盐》(2000年),《青烟》(2004年,法文版,译者Chantal Chen—Andro),《皮箱》(2005年),《故事》(2011年);散文集《晕眩》(2000年),艺术随笔集《空城记》(2005年),艺术评论集《个案——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2008年,2010年增补版《一幅画的诞生》),《中国新艺术三十年》(2010年,与吕澎、高千惠合著),《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2013年)。策划的主要展览有 “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2007年,北京,今日美术馆),“个案——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2008年,北京,圣之艺术中心),“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2010年,与吕澎、高千惠联合策展,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飞越对流层——新一代绘画备忘录”(2011年,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