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龙美术馆在京举行发布会 推翻上博“双钩廓填说”(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18 22:46:4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功甫帖》墨迹本原件

【视频】龙美术馆高清影像否定上博“双钩廓填说”

【专访】季涛:未来对博物馆专家的管理规定将更明确

易苏昊:书画鉴定必须要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

朱绍良:《功甫帖》非常接近苏轼的风格

2014年2月18日,上海龙美术馆在北京四季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展示了《功甫帖》原件,全国近百家媒体和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拍卖协会、北京市文物局等机构的部分专家学者,共计15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新闻发布会。龙美术馆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功甫帖》高清影像资料和技术鉴定结果,推翻此前上海博物馆指《功甫帖》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的结论。

当天公布的影像包括《功甫帖》1200dpi高清扫描图、6000万像素高清背光图,以及数码显微镜放大50倍效果图,主办方并用手持式无线视频数码设备对功甫帖进行了现场放大扫描。

刘益谦在媒体见面会上

这些高清图片,结合龙美术馆当天引用的机构鉴定报告和专家学者提供的最新学术文章显示,《功甫帖》为自然书写,上博“双钩廓填说”无法成立,上博文章不能推翻此前由安仪周、张葱玉、徐邦达等历代鉴定大家做出的功甫帖为苏轼真迹的结论。这也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史上首次采用多种现代技术设备对一件古代书画作品做出综合鉴定。

过去两个月,《功甫帖》引起空前关注。这件由中国上海藏家刘益谦于2013年9月19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用800万美元(大约5037万人民币)竞得的苏轼名迹,被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公开指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从而引发海内外媒体、收藏界、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广泛讨论。

经放大之后,《功甫帖》原件“谨”字局部有明显的连丝

鉴于关注和参与这次讨论的绝大多数人均未见过原作,龙美术馆特意在发布会当天对这件作品进行了公开展示,并结合高清影像与到会人士一起比对见证了原作与钩摹本的诸多本质显著差别。

首次亮相京城的苏轼《功甫帖》,在高倍扫描仪和50-200倍的光学放大镜下,现场清晰可见众多自然书写特性,例如回锋提笔处、笔画交叉处显然较浓的墨色;偏锋扫过纸面时偶然发生的不规则缺口,聚墨处边缘有自然渗出笔画边缘的痕迹,以及自然有力的游丝等。与之相比,在同样光源条件下,翁方纲勾摹本则可显见笔触的不完整,运笔有所迟疑,墨色有改的痕迹,墨色和勾的线不完全吻合,明确的边缘勾线等特征。

翁方纲勾摹本完全没有连丝痕迹

在《功甫帖》高清影像与技术鉴定结果情况说明中,主办方还援引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对功甫帖所做的技术鉴定,指出功甫帖用纸与北宋李建中《同年帖》、 苏轼《致知县朝奉》为同一种纸张。

《功甫帖》上的印章是本次发布会上的另一个重点。主办方结合最新的多位专家文章指出功甫帖上的两方残印,应该合并释读为“义阳世家”印。图像比对分析,这一印章与台北故宫收藏的北宋徐铉 《私诚帖》、北宋吕公绰《真诲帖》、北宋黄庭坚《婴香帖》等北宋名迹中的“义阳世家”印章相一致。

墨迹本(右)有明显的书写时墨色叠加痕迹,而钩摹本(左)没有

而《真诲帖》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欧阳询《千字文》中的“莆阳傅氏”、“清叔玩府”等印鉴和宋傅洵美《义阳世家事略》等宋代文献,则进一步把 “义阳世家”印鉴的所有者,推向了宋代的傅氏家族,从而使功甫帖的早期递藏史出现了明确线索。

工作人员现场用手持无线视频放大镜进行细部展示

发布会现场多位专家学者还从笔迹特征、著录等角度,对苏轼功甫帖进行了论证,支持张葱玉、徐邦达等近代大家所做的功甫帖为苏轼真迹的结论。

据悉,本件《功甫帖》将在3月28日龙美术馆浦西馆开馆时单独展出,并且主办方透露,鉴于功甫帖争论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问题,龙美术馆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结合《功甫帖》召开有关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国际研讨会,并将作为系列活动持续推出,以期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学术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平台。

徐邦达先生弟子、鉴定家萧平先生在见面会上发言

媒体见面会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