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艺术家漫谈系列:中美艺术学院基础教育的差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09 16:21:0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中间美术馆与艺术中国第七场艺术家漫谈

2013年8月6日,艺术中国与中间美术馆合作举办的第七场艺术家漫谈系列在中间美术馆内举行,参加此次沙龙漫谈的嘉宾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孙逊,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副主任袁元。四位艺术家围绕“艺术学院基础教学”问题展开了一场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的讨论。

袁佐:中国基础教育中思维训练的缺失

袁佐曾在麻省艺术学院任教,并且与美国的许多艺术院校有过学术上的交流,对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感触颇深。在谈及美国的基础教学时,袁佐介绍说美国院校会从多个方面来解决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并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二维的、三维的、空间性的思维。并且他们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把学校能够提供的设备、材料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木工房、版画车间、暗房等,学生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就可以,学校绝对不会限制学生。思维的训练,灵感的激发在美国显得尤为重要,而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基础教育就要程式化许多。今年是素描,人物,色彩,风景,创作等,第二年,换种风格再来一遍,已经被定型成了固定的样式,不追求艺术探讨的过程,而是想要一个最完美的结果。

袁元:基础教育应符合国内的艺术生态

对于袁佐的观点,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的袁元持不同的态度。袁元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环境不同,艺术生态也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要符合自己所在的艺术生态环境的。国内的艺术院校基础教育也是在适应着中国的艺术环境的,袁元介绍说,央美的课程设置中也有思维训练,解剖课不单单是画画图,讲讲理论,还会加入泥塑的内容进去,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有透视课,通过这样的课使学生学到一种理解方式,并能运用到其他的方面。

李木:社会对艺术的需求是什么

李木的思考与袁佐如出一辙,强调说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的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都用同样的训练方式来教导学生,而且保持了一百年,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形成的一定的审美取向,功利、利益会倒向一个方向,院校教育也跟着这个方向发展,都被串联成一条链,偏离这条链的就没有利益回报,导致现代人都讲成功之道,而不讲艺术之道。那现在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这个问题也被搁浅,除了利益之外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国艺术院校基础教育被成功规范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有功能性的人,在自己的这个行业里如果不成功,那就是个失败者,而美国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培养出了完善的人格,具有独立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

孙逊:人文气氛顺应社会机制

孙逊为国内艺术基础教育现状立了一个支点,他谈到现在的艺术院校对于绘画专业要求高,技巧训练很强,因而缺乏思维的深度和见识的广度,而且,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偏好,想要有一个符合自己的教育结果,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好的艺术,对艺术有正确的辨别力。相反,西方会有不同的方式,拿个长杆去画,默写着画等,他们想要破坏曾有的习惯。在孙逊看来,这些是顺应社会机制而出现的内容,现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情况,但存在很大的分歧,各种观点并存,这源于中国社会还处于一个转型期,并没有稳定,到了社会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像美国那样和谐的基础教育也会应时代而生。在任何时期,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艺术院校都不可能是艺术、文化的最前沿,而是滞后于艺术、文化运动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