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28 23:14:5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嘉宾在开幕式上合影

2012年9月28日下午,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重中之重的收官之作——主题展“见所未见”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是国内最大的艺术盛事之一。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以及“论坛计划”四大部分,从启动展开始至今,一直将自身的目光集中在对美术馆和艺术自身相关的“元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中。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展览期间,穿插了几场高水准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为展览进行强大的理论支持和补充。主题展“见所未见”是一个在实践中向前推进的未知数,是一场想象力和思辨达成创造性的对话,将以艺术家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人的心理结构的变化的演绎来为整个三年展画上句号。

2012年9月28日至2012年12月6日,主题展“见所未见”将在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及广州正佳广场等多处空间精彩呈现。此次主题展是由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和英国艾康(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开幕式上致辞

一、“见所未见”的视觉感知

所谓“见所未见”,即是对于视觉未见之物在思维和精神上的所见。它强调的并非未见,而是对于观看对象由具象向抽象的转移,也就是由“感官的所见”向“思想的所见”的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视觉感官的隔断也就成为了转移的动力。在对传统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和思想二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但“见所未见”却突出了思想的方面,让我们对审美欣赏中被其所遮蔽的视觉观看和被其所彰显的思想理解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对于艺术品的审美欣赏,似乎从来都不是局限于视觉的层面;我们对于艺术品的追求,也绝对不仅仅是对感官美感的追求。我们在观看艺术品时,更多的是在阅读,或者说通过思想和想象力去观看视觉感官背后的“未见”。正是这一层面的所见构成了审美活动的主体。那么视觉感官和思想理解的界限在什么位置?艺术品应当在二者中取得怎么样的一种平衡才能被称之为佳作?怎么样的视觉感官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思想和想象力?什么样的思想和想象力能够进而丰富和完善视觉的感官体验?这是策展人在展览前留给展览和观众去解答的问题。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英国艾康(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开幕式上致辞

从某种层面来看,“见所未见”更像是一个实验和搜集数据的过程,充分挖掘作品在视觉上乃至于视觉之外的内涵。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由展览中的视觉图像创造和传播理论文字所无法呈现的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理论的抽象性,让三年展对理论的探讨更加脚踏实地、言之有物。虽然它最终很可能无法提供解答,并且其最终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寻求答案。但这种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并且进行执着追问的努力本身,就是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在这一系列可见的展览中所隐藏着的未见。

《生日快乐》作者台湾艺术家涂维政与四位盲人小朋友及老师合影

二、独特的展示空间直指“美术馆元问题”

此次展览突破了以往三年展的呈现模式,将同一主题的艺术作品根据其最佳的展示方式与效果分批在不同的空间进行展示。独特的展示空间呼应的是启动展提出“如何理解美术馆在当下的概念”这个问题。美术馆在应对当下层出不穷、变动不居的艺术形式时需要不断改变自身形态,面对新的社会文化,在新的城市经济体制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概念内涵,让美术馆的理念由传统的模式向当代模式转换,适应当下的政治、社会、历史和美学要求。

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主要用于呈现声音表演,将空间艺术与时空艺术、视觉艺术与视听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届时,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的传世之作《4分33秒》将得到重新呈现,英国艺术家凯特•派特森的《地球-月亮-地球》也将演绎“变异”后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大剧院和广东美术馆两者所致力的展示、感知和创作等方式和艺术形态都有所不同,两个场馆的结合正是跨艺术学科的有力体现。

策展人乔纳森•沃金斯为媒体讲解作品

而选择正佳广场则是出于对公众参与审美形式的实验。正佳广场作为既定的公共空间,由于它的介入,使得艺术品观看的过程以公众的需要和期待为中心展开。由于展示空间形态在概念上的转变,公众可以自觉主动地接近和体验那些起着构成文化、铸造记忆和寻根作用的艺术符号,并通过与展品的互动,在知识、信仰、文化身份等诸多方面逐渐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目前,正有十几组作品藏匿于正佳广场里边,等待大众去遭遇、直面艺术。

本次主题展正是试图通过丰富的展示空间以解决两个问题:打破学科边界,建构多义性的展示空间;由展示艺术品为主体的美术馆向公众参与为主体的体验美术馆转化。这既是当代艺术如何由单一空间走向多元开放空间形态的一次可贵探索,也是开启展览学科跨界,资源互补,空间互融的新篇章。

展览作品

三、阵容庞大的艺术家群

本次主题展汇聚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75组中外艺术家的实践和创作成果,其中有30多位来自西欧和北美发达国家的一线优秀艺术家,如2010年度英国特纳奖获得者苏珊•菲利普斯。如此大规模以欧洲和北美一线的艺术家为主体的参展阵营,对广州三年展来说是第一次,在国内的三、双年展中也应该是重头戏。本次展览汇集了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动态影像、装置、声音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媒介形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盛会,并将以一种强大的开放性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州和国际前沿的当代文化持续性地发生紧密关联。

艺术家正在创作中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