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披露,南京路上的上海美术馆将在明年国庆期间落户世博中国馆,该馆也将转变为中华艺术宫,逾16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已接近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奥赛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等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的水平。而原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则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暂定名)。
上海正向后工业城市转型,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是培育金融中心城市所需要的人文素养,都迫切需要上海在文化领域拿出大手笔来。将世博中国馆等标志性场馆拿出来建设艺术展馆而不是开个马上可以收场租费的SHOPPING-MALL,确实体现了上海决策层的高瞻远瞩。
当然,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艺术场馆,绝不仅仅是硬件建设上的一步到位,更需要上海的艺术场馆在日常管理中也同样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思维和理念,以世博的全球眼光和大气来立馆兴馆,使宝贵的公共场馆资源真正成为艺术的圣殿、市民的心灵家园。
据媒体透露,两大新馆布展后,上海的艺术博物馆将由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其中,中华艺术宫最重要的展示项目是“海上升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将完整展示上海以及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脉络。
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330万件艺术品相比,上海美术馆原有的收藏仅为3万件,且主要为20世纪起中国美术发展进程各阶段的名家作品。选择“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这一主题作为中华艺术宫布展主线确实独具匠心,既突出了上海在中国美术史上独特的“中西融合”作用,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现有藏品的作用。
但要充分阐释起源于上海的这场中国近现代美术巨变,同样需要充分尊重艺术本身的客观规律,打破地域、时间的界限,让观展者能在同一个展馆里看到传统中国美术作品与欧美艺术作品对这些名家的影响、流变。让观展者真正体悟到大师们真正的独到之处和功力。这也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等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通行的布展理念。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曾将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赵孟頫、董其昌、傅山、米万钟、倪瓒等古代艺术家的作品和上海当代书画家作品放在一起展出,以体现中国水墨画的流变,英国泰特美术馆也曾将当代抽象画作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共同展现,让观众体悟抽象画的源头。
上海的艺术展馆布局同样可以既有区别分工,更有深度合作。尤其在体量最大的中华艺术宫里,不妨充分利用展馆条件,将传统艺术、当代艺术与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同场展示、交相辉映,既免去观展者来回奔波之苦,更欣赏到艺术跨时空、跨文化流变的波澜壮阔。
另一方面,上海艺术展馆同样可以借鉴海外一流展馆的馆藏思路,从当代艺术载体变化的客观规律出发,放开艺术展品收藏和展示门类、激励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传统的艺术载体是豪门巨富装点宫殿、庙堂的画作、雕塑。而当代艺术载体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件T恤、一瓶可乐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承载物。纽约大都会展品中,就精心收藏了多达1.5万件民间服饰,这些来自五大洲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民间服装启发了无数服装设计师的灵感,也保存了来自民间的独特视觉艺术形态。法国蓬皮杜中心同样也把各种新型工业产品列为自身的收藏,包括建筑、公用设备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业产品和新发明都被列为该中心的收藏品范围,上百幅精心绘制的工业制品图片同样启发着一代代法国设计师。
据媒体透露,中国馆内会动的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将保留在未来的中华艺术宫内,事实上,IT技术本身早已营造出人类生活的第四维空间,也诞生了无数线上线下的的艺术作品,同样需要有一个全球级的艺术殿堂来集纳它,希望中华艺术宫能从《清明上河图》起步,成为收藏全球民间IT艺术作品的有心人,成为紧贴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领路人。
此外,上海还须从公共服务角度深化艺术宫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市民来此提高文化修养。
上海美术双年展曾吸引到27万人次的参观量。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年参观人数则高达500万人次。是纽约最热门的旅游景点和市民活动场馆之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成功既是艺术品集藏的成功,更是牢牢定位于公共服务的成功。正是从公共服务这一独到视角出发,该馆才能始终将不同人群的需要列为办馆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从满足公众需要出发,不断改进服务、开拓资源。既有收藏29万张幻灯片的幻灯图书馆,也有与全球各地私人收藏家畅通交流的外部资源网。可以随时应需要组织最具创意的联展。
据媒体透露,中华艺术宫也将利用馆内的教育服务设施,推动文化艺术的普及。希望这样的承诺背后也有与上海现有图书资源网络的合作、与全球私人收藏家群体的合作,使有限的展馆拥有海量的信息与资源。(新民网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