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洗练如生——汪诚一油画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31 17:16:42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品网

 

油画家汪诚一在开幕式上致辞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主办的“洗练如生——汪诚一油画艺术展”10月30日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此展由杭州色彩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承办,著名艺术评论家龚云表策展。

展览现场

汪诚一先生,著名油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早在1955-1957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油画精英中的一员,他参加了由前苏联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训练班(马训班)。在新中国美术史上,“马训班”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马训班”的成员,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优秀油画家,如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法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流秋等,包括汪诚一在内,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汪诚一在“马训班”的毕业创作——表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在北大荒艰苦创业的《信》,则已成为新中国油画的不朽经典作品之一,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载入新中国的美术史册。

展览现场

从1949年进入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算起,汪诚一的艺术创作已走过62个年头,在这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堪称典范的大型现实主义油画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有他的成名作《信》和具有悲剧色彩的《国际歌》、纪念碑性的《千古奇冤》、《神州沃土》等。三年前,汪诚一还与他的夫人、著名油画家宋贤珍合作,共同创作了高1.8米、长3.6米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山雨欲来——周恩来与蒋介石杭州谈判》。在这些突显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的作品中,寄托了汪诚一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和现实主义的审美理想。八十年代以后,他的绘画语言开始有了大的改变、并自觉地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西方油画语言相融合,完成了在油画创作中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与追求。

展览现场

回顾汪诚一六十多年来的艺术创作岁月,他始终处于一种鲜活的、充满动态的创作状态之中,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求变的历程。在热火朝天的革命时代,他以高涨的创作热情,在现实主义油画语言中难能可贵地坚持画家主体的情感体验,在画面上注重用诗的精神来净化现实,对感情的力度的关注大于对写实油画技法的表现,显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汪诚一创新思变,他的油画作品在精神指向上朝写意性、抒情性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靠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在《三头牦牛》、《浪山节》等作品中,那极具写意的用笔,夸张的色块,蕴满了生活的激情,人物牛畜还原成一块块滚动的色彩,油画得到任情任性的施展。在《童年》、《渔火》等作品中,则寄托了一种思乡的远望。而在此后的《白鸽》、《暖风》、《潮》等作品中,从原先较为强烈的色彩和动势转向清逸、平和、淡雅,绘画语言更为简洁,表现手法更为朴实,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犹如一首首感人至深的抒情短诗,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追循汪诚一不断变化的艺术创新之路,有一条十分清晰的发展脉络,这就是统领他艺术风格的诗性绘画语言的建构。对他来说,艺术创作始终是一个抒发胸臆、铺陈想象力的过程。他在画面上所营构的和谐的色彩和委婉的笔致,不仅仅是外部世界中的和谐和委婉,更是精神和情感层面上的心象的真实。汪诚一的油画作品犹如交响乐中“如歌的行板”,传递出幽雅、恬淡、沉静、隽永的生命节律,如在空中轻轻回旋的歌声,缠绵于画面的物象之中,弥久不散。这是汪诚一用他独特的色彩关系、笔触铺陈、空间结构营建的诗的语言,从中幻化出独具魅力的诗的意蕴,呈现出富有诗歌内涵的审美意境,一个诗的世界。汪诚一对于油画的理解,除了画面中的结构与形式因素,更进而达到了诸多视觉审美元素的完美组合,犹如诗人将各自独立的文字神奇地组合成优美的诗句,呈现出清澈明净的心象与意境。 

汪诚一作品: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