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专家对话解读吴冠中 纪念吴冠中逝世一周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30 13:11:5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研讨会会场
 
【视频】清华美院纪念吴冠中逝世一周年


2011年6月29日,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专家对话——解读吴冠中人生和艺术”的学术活动,以此纪念人民艺术家吴冠中先生逝世一周年。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卢新华主持了本次研讨会,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吴冠中长子吴可雨、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刘骁纯、贾方舟、殷双喜、邓平祥、艺术家王怀庆先后发言。清华大学师生、社会各界200余人怀着崇敬的心情,通过“专家对话——解读吴冠中人生和艺术”活动,缅怀一代艺术大家吴冠中先生思想和精神,激励艺术与科学创新人才辈出。

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是20世纪至今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多元文化艺术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也是倡导艺术与科学互动互补的一面旗帜。 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吴冠中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艺术成就和无私奉献,人民给予了很高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说:“吴冠中是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他积极投身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为我国文化艺术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俭朴,把很多作品无私捐赠出来,留给了人民,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品,是文化艺术界学习的楷模。”

专家对话主要以“为什么说吴冠中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文化艺术界学习的楷模?”为主线,在对话的互动中对吴冠中在“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方面融合中西古今的贡献和创新动力,思想精神和人格境界做出解读,特别是对吴冠中提出“形式美”等问题的意义,以及“群众点头,专家鼓掌”, “风筝不断线”,“苦瓜家园” “笔墨等于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解读和讨论,一个鲜活而又真实的吴冠中又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更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敬意,进一步激励了人们学习他的艺术创新探索,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缘何为人民艺术家?

艺术为人民服务

吴冠中是继齐白石之后,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家,随着逝去的历史,距离使我们对这位艺术家愈加敬仰,因而对话的首个话题就由此展开。

现代中国的国家和民族诉求需要有对应的“人民”文化语境。对此他有自己的推崇。吴冠中推崇鲁迅笔下的“人民”,吴冠中也将人民放在心里,用艺术引领大众的审美。他所创造的艺术是雅俗共生的,他创造的艺术是为人民大众乃至国际群体所普遍接受的。他积极投身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俭朴,把很多作品无私捐赠出来,留给了人民,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品,是文化艺术界学习的楷模。”

吴冠中曾被边缘化并遭遇苦难经历却为何能够执着于艺术的探索?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才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后辈从事艺术的断然否定,都证明了他对于艺术所抱定的向死而生之心,要不就根本不要开始,只要开始了就一定不会放弃。

吴冠中不同于朱德群或赵无极,在艺术道路上能心无旁骛地探索。事实上,吴冠中的艺术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着的,甚至可以说,他的艺术一路走来都是联系着中国社会的曲折变迁。正因如此,无论成败,吴冠中的个案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乃至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交流来说都显示出巨大的价值。专家们还回忆了吴冠中当年归国后所历经的磨难,以及那些不平凡的艺术历程,有时甚至让我们都觉得后悔和惋惜,但是亲历这些的吴冠中先生生前却道:“不后悔,艺术要根植于祖国民族的土壤里。”他对传统与当代的兼容并包,对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结合的积极探索是值得整个时代所推崇和记忆的。

现场图片

研讨会会场全景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致词
吴冠中长子吴可雨先生发言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