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清醒认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分析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是推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形势为文化发展
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在文化的作用与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八个方面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形势下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文化发展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当前,一个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农村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展更快。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高中低级不同梯次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空前旺盛,为文化建设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文化消费稳步增长,为推动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四)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提供了新的契机。文化产业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环保节能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在文化产业出现的反周期调节现象,进一步印证了文化产业具有的优势。
(五)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为文化发展逐步消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社会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六)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我国文化建设从高端起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新型传媒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文化节目制作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催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业态,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
(七)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和中华文化高度关注,为推动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中国文化产品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此外,世界经济下滑也为国内文化企业到海外参与兼并、收购、合作创造了条件。
二、新形势下文化发展
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
(二)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就总体而言,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不完备,基层文化单位缺乏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这些仍然是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投入严重不足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这与我国当前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结构性缺口。不同地区文化投入不平衡现象使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还不能完全实现均等化。
(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处于由试点向面上推开的关键时期,进入了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一些地区和单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相当数量的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还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造成合格市场主体的大量缺位。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壁垒,制约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形成。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存在“散、小、弱、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
(四)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紧迫。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传播方式迅猛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文化思潮、各种利益诉求及表达更为便捷。提高传播能力、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文化发展还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这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类文化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各艺术门类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仍需加大。熟悉市场经营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短缺。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新时期文化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谋划,不断增强实现“两大一新”的文化自觉。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把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总盘子,纳入当地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把中央的要求变成具体的政策措施、工程项目。今年上半年,医疗、教育、文化投资已由400亿元增加到1500亿元。这是文化建设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加强文化重大项目的衔接,切实加大投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争取确定并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标准。
(二)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克难攻坚的关键阶段。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争取用3—5年时间,把所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国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推动歌舞、曲艺、杂技、话剧等市场需求相对充足的院团转企改制。统一文化领域行政执法权,解决执法缺位、越位、相互交叉等问题。按照中央要求,力争3年之内对地级市及以下城市的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执法队伍进行调整归并,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有条件的地方整合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建新的综合文化行政机构。
(三)明确职责,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提高效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设施建设和内容建设,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必须逐年增长,不能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改进投入方式,采取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企业、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可减免税收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制定并出台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性文件,安排与落实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项目、资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社区上来,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阵地、编制、经费等问题,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有利契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实施重点文化产业带动工程,统筹安排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打造国有文化市场主体结合起来,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限制,通过实施资助项目开发、发行企业债券、注入资金、贷款贴息、帮助上市融资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国有文化企业,使其成为战略投资者,发挥主力军和“国家队”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加快建立“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探索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的融资方式。努力探索刺激文化消费的新途径、新举措。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演出院线建设等现代流通组织,改善文化产品的消费条件和消费方式。
(五)坚持正确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发挥好文艺评奖的激励作用,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评奖机制,加大现有奖项的清理力度,延长评奖周期,把群众评价和市场反应作为重要标准,激励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艺术生产机制,推出受到观众和市场认可的精品佳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加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造新的艺术样式和新的传播手段。
(六)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尽快推进国家荣誉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框架的建设,健全表彰我国文化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的机制,加强国家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荣誉激励。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把人才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深化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的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经纪人制、代理制、委托制、项目制和制片人制等新型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引入成本核算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七)加快职能转变,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不断提高文化部门管理文化事务的宏观能力。必须更新文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逐步实现从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到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管理方式并重的转变,消除宏观指导不足、微观干预过多的现象。必须增强科学决策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加强调查研究,发现关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出台财政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等政策。明确重点领域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抓住时机,及时出台。
(八)大力培育民族文化自豪感,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完善鼓励民族艺术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相关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程。推动传统技艺项目生产制作方式保护和产业化发展,发展传统工艺制品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健全对外文化交流部际协调机制和区域协调机制。注重发挥各部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利用双边和多边文化合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合力。加快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加强海外文化阵地建设。发挥企业在“走出去”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涉外中介文化公司,形成一批跨国经营的文化企业。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完善资金补助、出口奖励、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中国文化企业到海外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经营活动,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兴建产业研发基地和销售网络。实施中华文化精品带动战略,鼓励文化企业走原创路线、精品路线,按照世界各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量身制作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