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为学,为艺——这是各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教育家共同追寻和守持的理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三种不同的文化使命与生活状态,聚集在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身上。 6月29日,以“为学、为师、为艺”为主题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暨院藏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该展览包括中国画、油画、艺术设计和院藏书画共400余件作品,分四个部分展示,完整地呈现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创作类教师的创作理念和丰硕成果。这些作品以艺术家个体的多元风格与艺术个性构成了团队“和而不同”的整体价值,堪称当代学院教学与研究多元风格并存的一个缩影。在随后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和次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院长论坛”上,在京美术理论家和来自全国10余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以这次展览的作品与意义为话题切入,围绕着当下高师美术教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
师范美术教育:
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回顾20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是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起步的。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即标志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始,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和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随即也实施了以西洋美术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手段;此后,苏州美专、北京美专、杭州艺专等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美术系科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自20世纪早期师范教育起,从日本借鉴来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体制和观念逐步在中国普及开来,并与中国传统美术和美术教育观念相结合,建立起中国式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近代历史背景下,当下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和充满启示性意义。
参加研讨的美术理论家更为关注的是师范院校的历史渊源和办学模式,并从中总结出师资培养的规律与模式。中央美院邵大箴由追溯首师大美术学院与北京艺术学院的渊源入手,认为此次展览主题抓住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郎绍君讨论了新的历史时期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办学方略,指出优秀人才的引进与流动是其关键;中央美院薛永年由“五四”以来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理念,谈到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之处,提出把钻研学术、搞艺术、搞创作和为人师表结合起来,是师资建设的关键;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镛提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术师资,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本人画得最好,但一定是教得最好,其立足点应该放在美术教育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顾森也认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教育家而非创作家,为师比为艺更重要;中国国家画院赵力忠提出采取开放的态度广招天下贤才,是首师大美术学院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关键,而传统工笔重彩与现代水墨兼重的创作特色应该继续保持;北京大学李淞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德—文—书画”的价值体系层次谈起,同时强调了高校艺术藏品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应该使藏品“活”起来,为教学、创作和研究所用。
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和形式,诸多学者也从各自角度进行了阐析和建议。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陈履生提出,公立的艺术院校应在艺术品收藏方面花气力,为教学、研究积攒资料,让以教学得来的资金能够回归教学,并应有意识地延续艺术品收藏的时代脉络;《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首先肯定了首师大美术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具有清晰的战略意图和整体规划,认为教学学科设置的全面性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办学的关键;《美术》主编尚辉围绕着“师范学院的专业化”和“学院美术的当代化”两个重要命题展开阐述,将“为师、为学、为艺”解读为教学、研究和创作,辨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学院性、教育性和研究性,是师范院校美术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美术观察》杨斌则从自身博士学习经历谈起,认为师范大学的学科综合性、学术资料的丰富性、管理和评价体系的规范性,是其不同于一般专业性院校之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福顺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也表达了对于首师大美术学院的师资建设、创作、研究成果的期待和寄望。
高师美院:
共建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体系
与学者的思辨性阐述相比,来自全国10余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则多从自身的教学管理实践出发,对于此次展览与高师美术学院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鼓励和建言。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孔新苗对于首师大美术学院的藏品与各风格画科的学科带头人印象深刻,提出师范教育的课程指导方案应与专业艺术院校保持差异,而师大教学的人才建设的体系设计应和国家的推行步骤相衔接;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钰源就“师范性”一词展开论述,提出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目前高校存在的最大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同意陈履生的观点,指出学院收藏应和教学相结合,并重视学生创作与教师创作的互动性;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高卉民认为教学与创作并不矛盾,创作本身即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时名师与高徒之间存在着互相建构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胡玉康指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不能办成专业美院的延续,否则培养出的师资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无法胜任美术教育的使命。
一些与会院长对于师范教育的精英性与普及性、师资教学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万庆华指出当前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如何建构与国际化趋势相吻合的综合艺术教育,是摆在各高师美术学院院长面前的使命;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朱兴华提出美术教育主要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最终还是“人”的问题,宽松的学术创作的条件和环境是产生名师名家的温床;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郭晓光提出如何解决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要搞艺术创作的问题,并强调师范院校的教学特色;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蒋世国强调了师范大学美院教师作为教师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艺而优则教;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滕小松认为此次展览,强调了为师、为学、为艺的宽广视野,具有前卫的理念和清晰的思路;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蔡敏以“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的譬喻,指出师范教育和师资培养的重要性。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表示,从某种程度来讲,左右中国艺术创作取向的关键,在于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其存在的问题与成功经验都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与实践。
展览研讨会上提出的问题,在次日的首届“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高峰论坛”上得到了更为具体、深入的阐发。正如论坛召集人刘进安在总结发言中所说,此次论坛邀集了各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院长切磋办学理念,互通有无,共襄盛事,本身即存在着一个重要事实,即全国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决策者和师生都有志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体系,这也是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所在。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此次论坛凝聚了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办学力量,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扩大了高师美院的社会影响,也为敦促高师美院的办学理念、学术交流更加规范和深入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