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的中国馆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将有90位艺术家受邀参加。
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许多艺术博览会延期或取消,但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馆数量却再创新高,达到77个,“中国馆”是第三次参加展览,选择的主题是“见微知著”。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项目由艺术家卢昊和批评家、策展人赵力联合策展。围绕“见微知著”的主题,7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国家馆展览,分别是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和曾浩。7位艺术家都是中青年,他们既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亲历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参与者,其作品包容着中国现实生活的变化,强调高度个人化、原创和多元。
策展人解释说,“见微知著”出典于《韩非子·说林上》,本来就是东方人的一种审美习惯。在这个主题下,参展的艺术家们试图将中国式的“小中见大”发展成为鲜明的个案性的策略。中国馆的主题聚焦于中国当下社会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的变化趋势。策展人介绍说,由于展馆的空间有限,所以许多作品都非常微小,“需要观众仔细寻找”。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何晋渭创作了作品《献给这个世界》,由150到200幅小型油画组成,是对四川大地震孤儿和小学生的写实肖像。
据透露,由来自意大利、美国、印度、德国和南非的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团将在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结束前评出最佳国家馆,该馆将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基金会颁发的艺术界最高荣誉———国家馆金熊奖。而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终身成就金熊奖已提前出炉,美国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和日本艺术家小野洋子荣膺此奖。
■观点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争议———
迎合西方艺术还是彰显中国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迎合西方艺术法则?还是彰显中国艺术?对此问题,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项目负责人王琛和国内艺术批评家朱其接受了本报采访。
正方观点:表现中国智慧与特色
记者:威尼斯双年展是否承担宣传国家形象的任务?
王琛:当然有国家文化形象的思考。这次国家馆的主题“见微知著”本身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想法和思路。
威尼斯双年展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艺术双年展,2006年,中国文化部正式批复,以后的威尼斯和圣堡罗双年展国家馆的项目都由我们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承办。
中国馆的环境有很大限制,室内部分是威尼斯巨大的油库,所有油罐都是文物,连油库墙面都不能钉一个钉子,而室外部分则是布满树木的“处女花园”。在这样的环境中,艺术家们选择见微知著这样的主题。中国馆在威尼斯很受关注,中国蓬勃的经济因素让中国当代艺术、建筑和视觉文化成为国际艺术圈的“抢手货”。
记者: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为何不能参加?
王琛:威尼斯双年展本身就是以当代艺术展为主,我们邀请的大多是30岁以下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有些作品虽然使用的是西方语汇,但表现的都是中国的智慧与特色,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内涵是中国特色的,比如何申的一些油画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有10多年历史,现在更多的是主动展示,而且大多数作品被西方接受和欣赏。今年双年展的请柬上有3种文字,当中就有中文简体,这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年,到威尼斯双年展报名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更多了,并且相互之间有更多的配合,不像以前只是分散的个体参展。
反方观点:并非衡量艺术家标准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家靠国际参展走红的路径?
朱其:有人认为,到国外参展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其实不是,威尼斯双年展不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以往参加国际双年展的神话效应已经不存在了,过去参加这些国际的双年展回国后会带来一定的知名度,作品价格可能也会提高。但现在艺术圈中参加双年展的不一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优秀的都是少数。双年展已经不是衡量艺术家的标准,很多艺术家都有机会去参展,展会也不对作品进行严格的筛选,一次双年展的主题展中能有几个优秀作品就已经不错了。
记者:在国际大展中,中国艺术家有没有创新的作品?
朱其: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两种:第一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二种,是中国近30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当代艺术。不能简单地说中国参展作品是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是有选择性地接受的,比如一些玩世不恭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艺术价值,但市场上却被西方人操控。
中国当代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和复杂的,有些是在进行着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有些是商业化的生产,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看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有进步有创造的。但是我认为,这次参展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前几年是先锋派的,但现在他们已经是在重复生产过去的作品,并无创新和发展,比如方力钧、曾梵志、何申的油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