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史迹·造像—当代影像艺术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3-21 18:51:5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史迹·造像——当代影像艺术展   现场视频


  史迹·造像——当代影像艺术展
  展览时间:2008年3月21日至4月18日
  开幕酒会:2008年3月21日 16: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甲16号易构空间7号楼2、3层
  电话:010-87746332
  传真:010-87746339
  邮箱:chinabluegallery@yahoo.com.cn
  网址:www.chinabluegallery.com

  中国当代摄影正在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板块,尤其受到西方收藏家、美术馆的追捧。然而商业上的成功毕竟还只能是少数。在繁荣背后,我们幸喜还能看到那些无声的努力,尤其是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这种个人努力由点到面,带动着中国当代摄影进入到成熟与自觉发展的阶段。

  摄影之所以成为一种创作的手段,在于它为艺术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对现实物象模拟的准确性给人产生的错觉,以及可以操作的拍摄对象、场景和特殊技术手段,给艺术家更大的自由。这种自由表现在,一些艺术家很快由摄影转向video等录像手段,或者将摄影与摄像结合交替、交叉使用,并时而介入行为艺术元素。影像可能是一个更恰当地概括这种创作方式的词语。

  本次展览将于3月21日在环碧堂画廊举办,展览囊括了当今中国影像艺术界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包括王庆松、 缪晓春、李大治、迟鹏等,以及两位国外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和约尔马.普拉能(Jorma Puranen)。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无论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数字虚拟、行动记录、精设场景或者随机截取,这其中都嵌入了艺术家们生活的文化背景,回望的或者当下的。

  王庆松的作品中满是目下中国人在杂乱的变化中焦躁的心态。他用精心铺设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制造一种荒诞的氛围来体现对现实的敏感。蔡卫东《腊月初八》也用一个精心设计的虚拟场景,造成亦真亦幻的史迹。缪小春《豪饮图》、《创世纪》和李大治《瑞鹤图》,都是用数码技术对古典艺术的重现,媒介的转变同时也是对艺术和文化的重新思考。迟鹏《三打白骨精》用中国传统文化文本附会当下。关矢喜欢在一条时间或者地点的轴线上抓取不同的点,以此来形成一些对比或者并列关系,譬如不同情境当中抱着财神爷的众生相。在《梁》这个作品中,一段几乎要截断的梁躺在摆满破旧门板的空间里,红地毯上铺满碎木屑,这引起我们对于历史陈迹的怀疑。何云昌《石头英国漫游记》中,艺术家从英国东海岸一个海滩上任意拾取一块石头,然后带着这块石头沿英国海岸线北上,环英伦三岛一圈,再回到出发地方,并把这块石头放置在它原先的海滩上。这一过程中对人的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似乎并不是艺术家本身主动要去面对的问题,它只是这一行为的副产品。这很明显不是西西弗斯式的神话,而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对于虚无的探索。约尔马•普拉能(Jorma Puranen)和许昌昌则不约而同地对西方古典艺术进行处理,形成新的视觉经验。石头、明明将老月份牌中的内容进行了置换,现代广告和鲜艳的颜色让作品呈现出一种烦俗的气息。白宜洛用无数肖像组成跟生命相关的图像,探求生命本质和情感悸动的生理原理。李小镜《源》同样关乎生命,但是进化的过程是站在整个人类的宏观角度。陈卫群《十》用置于不同色彩中的人体形象再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过程。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是国际著名的前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托马斯之唇》中虚拟的身体革命符号与实际的军帽相互映照,强烈的身体视觉则是准革命暴力。贾有光的《世界工厂》集合了世界各大著名建筑,形成所谓的世界公园,既提出了它们的真实性问题,同时也巧妙地将假象的物品置换为真实的艺术存在,因而显示了影像的造像仿真性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于伯公将我们熟悉的革命画面进行分割,放进试管中重新排列。王寅抓拍的城市角落,有一种独特的诗意。李伟用摄影封存了一个瞬间,将时间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映射出现代人脱离现实桎梏的愿望。刘瑾延续的依然是受伤的天使题材,美丽开阔的风景中天使孤单的浸没在水面,水面上飘落的杂物又让人在忧伤沉浸的同时感到不适与焦虑。

  史迹之所以为史迹,在于它年深日久的积淀。造像区别于成像,在于其中凝结了艺术家的主动性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可以做到的事情,在艺术中没有什么达不到。摆脱重力桎梏,也只需小小一跃。以史迹来造像,历史的沉重与艺术之天马行空正好形成反差。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艺术中是否也有“不能承受之轻”?

[评论] 造像与当代影像艺术

 



环碧堂画廊






展览现场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首届云南名家油画联展
· [专稿] 夸克艺术空间—返身三次方
· [专稿] 占卜者之屋
· [专稿]爱德华·韦斯顿作品赏析
· [专稿] 北京常青画廊—卡洛斯·加莱高亚个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