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换一种方式做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7-05 14:11:1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关于“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影像展

刘 媛

  “不是我弄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太快……”在现实与幻象混杂交错的电影、电视、广告、网络与平面媒体的影像所演绎的一出出视觉神话中,新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正实现着由传统话语形式向新的图像文化的转向。同时,数码相机、DV摄像机和电脑技术的日趋大众化,高科技下的影像艺术日益成为都市文化和当代艺术借用的新的形式和方式。因此,不论从文化学的角度还是艺术自律性的角度而言,“都市影像”都将成为当代艺术切入都市文化,走向公众的一个主要出口。由澳门塔石艺文馆、深圳美术馆、美术同盟网站将联合主办,吴鸿和鲁虹共同策划的“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影像展精准地把握了都市文化和当代艺术发展的这一必然动向,在2005岁末的澳门为我们献上了一份视觉影像的盛宴。

  “都市影像”在当代都市文化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处于现代都市公共环境中的视觉影像;第二层是指艺术家以新媒体制作出来的视觉影像。在“精英审美论”者的观念之中,前者属于大众文化的低俗趣味,后者则体现了精英文化的至尊价值,由此“形而下的低俗”与“形而上高雅”成为两者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些标榜“新媒体”、“都市人格”的当代视觉影像艺术旋即落入了“伪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之中。然而在此次展览的文本中,不论是策展人的理论导向还是展览的呈现形式都为当代都市影像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

向“精英审美论”叫板

  此次展览是对“精英审美论”的叫板,就策展人的理论导向而言,作为展览的主旨“城市的皮肤”,它不单纯是一个文学的修辞方式,以它来拟喻“都市影像”更加贴切体现着策展人对当下都市文化与影像艺术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从生物学的角度采讲,皮肤可细分为的“表皮层”和“真皮层”。那么参与到城市功能和景观建构之中,承载着信息交流与传递功能,处于现代都市公共环境中的视觉影像,其主动的参与性,展示的公共性和外在的可感知性,使得它顺其自然地应对了城市皮肤的表皮。皮肤的真皮层能够透感受冷、热、触、痛,有着敏感且丰富的神经系统,因此,艺术家有感于图像化的都市现状所作的能动精神反映并在此感知基础上以新媒体制作出来的视觉影像就构筑了城市的真皮层。作为城市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二者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并以其各自不同的表象整一地显现并反映着机体的内在变化。

  显然展览向我们证实了当以图像为载体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都市文化最为活跃的知识增长点时,要实现艺术反映现实,实现个体创作的“公众性”其首要一点就是将自我融入到都市文化之中,放弃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精英视角,在不断的自我体验中参与并建构着都市文化走向。

全新的展示方式

  然而,在与大众图像的共生与互动中,如何实现当代艺术走向公众?展览的主旨对于影像的展示方式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传统的将照片或图像悬挂于展厅中的单一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策展理念。换一种什么样的展示方式来呈示“城市的皮肤”成为此次展览最有意义和最具实效性的学术要点。面对这一问题,策展者以传统意义上的展厅为起点,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和影像载体将影像的呈现方式和展示空间拓展到了更为开放型的公众空间之中。

  首先,就作品的展示方式而言,展览将新的媒体传播技术引入到作品的呈现方式之中,高科技赋予展品多维化和多空间的视觉感受。在自我展示中实现着对美术馆有限空间的多元空间建构,也令观者的视觉空间和心理感知空间得到尽可能的开放。

  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既有现代影像的艺术既有同架上传统样艺术的嫁接,如刘建华的青白瓷雕塑《水中倒影》,运用灯光技术再次将他所拟缩的都市景观影像倒映在展厅的墙壁之上,“影像的影像”再度构筑了空间和视觉心理中的第四维虚拟。又有影像对架上艺术的移植,如张小涛的《水晶》影像装置以架上油画般精致的图像装点着糜烂的垃圾残局,正如他的油画从微观的物质情境中生发隐喻当下都市影像。更多的是新技术的全新展示,于静洋和王波的《某日》,将网络盛行的及时通讯技术运用到作品之中,运用网络和手机彩信新型的图像传递模式,通过网络媒体的无限虚拟空间及其无限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呈现了“某日”的视觉显像。可以想象,网络作为新的影像媒体,当它参与到影像作品之中,出现在展厅之后,由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空间的无限阐发和及时互动信息平台将对固有的美术馆展示方式提出空前的挑战,在展览中,对于个别作品的有限尝试已经足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展示的未来势态。

  其次,就展览的空间布局而言,策展者将展览的空间拓展到了非展示性的公众空间之中,城区的街道以及一些非功能性的文化空间。对于这部分空间中的影像展示,一方面采取了将影像还原于现实生活情境的展示方式与方法,将作品还原到承载图像的,诸如报纸、电视、大型电子信息展示屏、路牌、灯箱、路面、城市的天空等等现实载体之中。矗立在公共汽车站的公交车牌焕然一新得加装上了盲人触摸屏,你是否会在感慨新科技以人为本的关怀创新?街角的报刊宣传栏被涂抹为“学习雷锋”精神的宣传栏,这在“一国两制”下的澳门谁会理解这莫须有的政治幽默?镶嵌在灯箱中的X光片是商业广告的逆向诱惑还是无聊分子的不恭戏虐?作品在历经还原之后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开始显得模棱两可。另一方面在尝试着影像与现实场景重构的视觉幻想实验。宋冬的装置《皮上皮下看广告》将城市中的一个普通井合演绎为都市影像文化的“照妖镜”,邵译农和慕尘的《“扩景观·米字”系列——澳门》将颇具澳门特色建筑历史性的“封存”。都市影像与生活现实的重构,戏剧化的;中突同样在质问着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不论是作品呈现方式亦或是展出方式的改变,不单纯是形式上的哗众取宠。它例证分明显示出大众文化泛滥的都市文化情境中,当代视觉艺术的文化学流向是与大众结合,与公众互动。展览新的尝试使都市影像与日常生活产生了有效的共生和互动。其间,不单赋予了公众体验“影像”视觉的多种可能性,也改变了艺术品之于受众传递和被接受的单一模式,与市民、观众的知觉实现了自觉的融合。也使得置身于显示都市文化情境中的作品再也不是“现实的模仿”,“而是作为“世界”向知觉显现的一种方式,甚至,它作为“另一种”(艺术的)呈现方式,重新回复到参与都市影像的构建中去,使它成为城市生活的新的有机体。”(吴鸿语)

  当然,此次展览在策展方式的探索与研究中仍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局限性。例如在澳门这个特殊都市下所建构的展示形式是否存在普遍的有效性问题。澳门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微缩版,一切关于当代都市文化的问题在这里都可以得到现实验证,但是澳门只有一个,而当代视觉影像不可能仅仅以澳门蓝本,于是在当代都市影像可能性的研究中,如何实现影像与大众文化的挈合将是一个需要不断验证和探索的问题。

  面临作为都市文化表征的当代视觉艺术,在这个日渐被商业化和体制化图像所垄断和操控的都市文明进程中,以寡不敌众的微薄势力而逐步向商业献媚,为体制所收买之势。艺术成为当代艺术者的道具,体制和商业的玩偶,当代艺术也日益呈现出话语的无力和张力的疲软。回问眼前这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是体制的运作,商业的炒作,还是艺术的创作? “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影像展以影像为生发对象,走出圈子,走向大众的实验性展示方式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当下视觉艺术的一种可能性。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在读硕士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