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传统民俗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小中见大,古锁文化流失折射中国文化流失之现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4-03 15:53:0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段然 图/文

    百锁斋主采访记

 

  艺术中国 段然(以下简称 段):锁,是我们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但往往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于是锁收藏相对于集邮、字画、奇珍异宝的收藏应该算是一个小众的收藏,您为什么会选择收藏古锁呢?

  陈邦仁(以下简称 陈):我选择古锁收藏是和我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我是老公安,五十年代就开始当公安了,有四十三年从事公安的经历。当时我们当警察的,领导都会发一把钥匙给我们,由于那时候的通讯设备还很简陋,还是解放前留下来的一些老的通讯设备——就是大马路边上几根电线杆的旁边一般有一个电话盒,我们民警可以用钥匙把这个电话盒打开,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向领导报告紧急情况和案件发生的情况,这是第一次接触钥匙。接下来呢,因为我是当公安民警的,溜门撬锁和盗窃这些案件,往往是把锁搞(弄)坏,或者使用技巧把锁打开,这样我们在破案当中就要研究锁的结构和制造工艺,还要研究那些溜门撬锁的人是用什么方法把锁打开的,我们得把这些规律掌握住才能把他们抓住,用法律制裁他们。就这样我喜欢上了锁,于是就开始收集锁具了。


  段:我看您给我的名片里有这么一句话:“征集老锁,凡建国前制造的各种材质、类型、造型奇特、机关奥秘、有铭文、作坊铃记、工匠落款署名之中国老锁,愿意转让、出售者请面议…”您只收集中国的古锁?收集外国的古锁么? 

  陈:一开始我收藏的有中国锁有外国锁,后来我考虑大千世界有那么多个国家,我觉得以我的经历和财力都没办法从事这方面的(收藏),于是我就选择了一个方面,也就是中国的古锁,其实主要就是建国以前的。今天我们的锁具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必须有一个传承。现在中国的古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不可能再生了,如果再生也是仿制的,或者是高仿,或者是一般的仿制,所以我觉得呢(收藏中国古锁)很有意义。于是我就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起来有一个难点,就是锁是老百姓的东西,就像现在家家有锁,每个人都有一大串钥匙,中国十几亿人,你想想要有多少锁啊!而过去的士大夫和文人雅士并不把锁这个东西看得很重要,在历史上就没有好好地记载这些锁,但你要说完全没有,在古代的书里写到的也有一句两句的,这样就得多方面收集资料,比如我很喜欢《中国文物》杂志,那上面经常介绍出土的古锁,包括照片包括文字,大概我前前后后收集的一共有300多本。


  段:提到杂志,我注意到,在《中国锁具》这本杂志的第16期上有您几篇介绍古锁的文章,编者尊称您为“百锁斋主”,怎么得到的这个称号呢?

  陈:起名“百锁斋”是因为原定收藏999把锁,这也是在百字之内,所以取这个名字。但是现在已经突破这个数字了,其实原来没想到我收藏的锁能突破1000把。现在一共应该有1000多把。中国有一个“中华锁展馆”,是民间搞的,在浙江的千岛湖。那儿的锁具大部分是我提供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需要办展览馆,那我就支持你。锁展馆的馆长很尊重我,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拜了著名收藏家陈邦仁先生为老师。这个圈子里他们还是比较尊重我的。


  段:您收藏的第一把古锁我想一定印象深刻吧?您的藏品里面您个人最喜欢的锁又是什么呢?

  陈:第一把锁确实印象深刻。我得到的第一把(锁)是“迷宫锁”,很精致的,到现在我还很喜欢它。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大的和最小的锁。我最小的锁只有2克重;最大的有6000多克——12斤半。小的是个装饰锁,挂脖子上的,叫做“百家保锁”。“百家保锁”也是有故事的,它是我们汉民族保佑儿女平安的一种民俗。比方说,农村家里生小孩了,这家人就得去村前村后要点钱,用这个百家钱去买一把锁戴在孩子身上,起到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和荣华富贵(的作用),这是汉民族地区的风俗。就这把小锁我还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小中之小难言“最”》,有人说我这个小锁应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我说不行,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后来我发现,在苏州有个收藏家,他有一把小银锁,只有0.55克,还能开。我们古代工匠真是绝了,按我们一般人这都是无法想象的。据说这把锁是他家祖传的,可就他这个能不能算是世界上最小的锁还很难讲,也许还有更小的呢。我刚才说到的最大的那个,是个大铁锁,1米05,重12斤半,它上面有7个环,我们从汉朝就有这种锁了,唐朝的法门寺出土的就是这种锁,我找到一把唐代的和法门寺一样的锁,是镏金的,可惜是残品,断掉了。后来我又收到一把镏金的和它一样的锁,是仿制的,我就把两把(锁)配在一起,在东方国贸那里展览。对于这个大锁,我现在也还没完全了解透,只是初步的了解,等弄明白它我想我还会再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


  段:在农村为小孩打那种“百家保锁”的钱真的是一家一家要来的?

  陈:一开始是这样的,但后来觉得一家一家要别人很讨厌,自己也很烦,不方便,于是就拿着整钱,去找要饭的人换他的零钱——因为他是走百家要钱的,所以是一样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