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与被摄物本身所散发的典型意识形态崇高形象和吴印咸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认识有关。在人民大会堂这种以宏大和庄严为特征的权力空间中,摄影的行为过程本身已经构成了对永恒和崇高物体的崇拜仪式。此外,这也与吴印咸本人对拍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工作的荣誉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感有关。在这一点上又恰恰与吴印咸对艺术的理解相通。他认为:
一切艺术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不为这个阶级服务,就必然为那个阶级服务。不管艺术家是有意或无意,艺术作品在社会上总要起这个作用。“纯粹的艺术”、“为艺术的艺术”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拍一张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照片,首先要看摄影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用什么观点去观察劳动人民的生活,从什么角度去表现它。[xiii]
其次,作为吴印咸晚年力作的《人民大会堂》,真实和典型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典型美学标准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诉求,并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人民大会堂》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中国摄影领域达到巅锋并走向终结的经典案例。吴印咸曾经在谈到1949年到1983年间创作的186幅摄影作品时提到:
(这批照片)集中表现建国后30多年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巨大成就和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此来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热忱和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同时,也想从中体现摄影艺术对“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贯彻,探索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规律。[xiv]
总之,耄耋之年的吴印咸,赶上了拍摄《人民大会堂》这个国家项目的历史机缘,使得积蓄了一生的艺术修养、摄影造诣和人生阅历得到了全部的释放。当机遇与高人这两个元素碰到一起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时候,不仅就成就了《人民大会堂》这组照片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成就了摄影史上一代宗师。今天我们重新致力于挖掘、整理这些历史的影像,其目的并不在于怀旧,重要的是,去寻找和建立我们自身的摄影传统脉络、整理和建构我们自己的摄影视觉体系,为未来的中国摄影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建设作用;展示30多年以前的意识形态运作制度过程中摄影呈现的视觉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与今天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话语资源的对应。或许重新展示这些照片所引发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启示,要远大于讨论这个展览的本身。
蔡萌〔Tsai Meng,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策展人,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