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静者静动——当代抽象艺术大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0-20 15:15:5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陈鱼 彼岸花2 布面综合材料 120cmX200cm 2007


  “静者静动”——当代抽象艺术大展

  quiet and Move - Contemporary abstract art exhibition

  艺术主持: 戴卓群

  艺术家:陈鱼 崔广平 杜撼 顾荣恒 黄筝 孔德林 何宏伟 鲁一凡 李卫明 李藻华 鹿林 秦风 日出 上山 盛东 孙涛 索秀 唐涛 万里雅 王俊标 韦晓天 徐蓟 姚峰 雨夫 游浩 伊灵 张啸天 朱神光 周洋明

  主办:北京虹湾艺术馆

  Organiser:Beijing HongWan Museum

  媒体:《当代艺术》杂志、当代艺术网

  Media:contemporary art magazine、www.artnows.com

  展览时间:2008-10-25~2008-11-25

  Duration:2008-10-25~2008-11-25

  开幕时间:2008-10-25,下午3点

  Opening:2008-10-25, 15:00

  展览地点: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小堡环岛往北800米

  Venue:800 meters northern to Xiaobao island ring , song zhuang,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李藻华 NO1 200x50cmx5 布面油画 2007


  前言:

  中国的抽象艺术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始终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在没有市场的时候被艺术的主流形态所遮蔽,在当代艺术市场超常规建立起来之后又被盲目逐利的市场裹挟到乏人关注的角落,因此,当艺术家王俊标向我谈起自己正在宋庄进行的抽象艺术调查实践,并对艺术家的创作展开了冷抽象与热抽象两个独立脉络,便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并决定把这个展览立足动与静的探讨做主题化推出,将抽象艺术形态结合中国哲学命题来呈现。

  “静者静动”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关于动静关系的朴素辩证命题。借以指称静与动之间的一种交互存在,静是动的一种状态,动为静之表象,静者非静,动者非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抽象艺术虽然起源于西方,然而当摄影技术发明之前漫长的艺术里程中,西方一直延续的是具象表达的传统,而中国古典美学本身即是“意象”之学。“得意忘象”,搜寻在画面语言陈述背后隐藏着的看不见的,不定的思想。

  戴卓群

  2008.10.15

 

  来宋庄一些时间,看了一些展览却发现没有人关注“抽象”这一块,于是就想到了这个专门介绍宋庄抽象艺术的展览。 作为中国的纯粹艺术——抽象绘画,目前在宋庄主要呈现两种态势:一种是从中国传统写意与西方表现、抒情性抽象中拨离出来的“感性”抽象。这类艺术家运用拖把、笤帚、泼洒及画布的掀动,结合多种现有的综合材料,力图创造出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当代大抽象。

  另一类是将传统哲学中的禅宗、老庄等哲学思想以“理性”的方式加以表达。他们用极其“复杂”或“简单”的绘画元素在画布上反反复复,层层叠加,力求创造出具有“中国内在精神”的纯粹艺术。在此类艺术中,由于各自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画面又呈现出各自相异的视觉效果。

  如果说第一类艺术家的作品在视觉上比较“张扬”的话,那么后一类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内敛”的。当然这种“动与静”只是大的感觉,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作品在面貌上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在中国当代社会叙事性艺术越来越堕入庸俗化的今天,我们不必多虑中国抽象艺术的“内在”与“外在”,“感性”与“理性”等特点,重要的是它的前卫姿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精神将在今后的此类展览中不断地得到充分体现。

  近年来中国艺术的多元化趋势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契机,使我们有机会关注另一些为中国当代艺术不懈努力的人群,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经过多年实践与磨练,但始终保持了自己清醒的艺术头脑与艺术良知。在这群艺术家中,我们将看到艺术“殖民主义”与艺术“西方模式”的渐渐淡化、消解,取而代之的将是艺术的“东方精神”。

  王俊标

姚峰 《悟象07-02-6553》综合材料 162cm120cm

 

1   2   下一页  


下一页[专稿] 朱伟水墨画展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康嘉若画廊——与你有关
· [专稿] BEIJING SHORT CUTS
· [专稿] 有限的距离
· [专稿]玛吉画廊北京新空间开幕展
· [专稿] 《五十年风华•五十年丹青》中国画邀请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