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新叙述摄影   当代影像艺术的另一种生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0-07 10:46:39 | 文章来源: 雅倡艺术网

  『内容提要』:当抽象表现主义淡出西方当代艺术时,艺术便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此时,新叙述摄影在观念摄影的土壤里孕育而生。从虚构的幻想叙述中,新叙述摄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趣味: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将面临的各种问题。新叙述摄影不同于传统摄影,它具有记录性否定、叙述性、技术集成性以及消费美学彰显等四大特征。新叙述摄影在西方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它还仅仅是个开始。

 
  『关键词』:艺术、后现代、观念摄影、新叙述摄影
 
 
 
  一、“仿像”——另一种观念艺术的显影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

  现代艺术在经历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便逐渐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艺术家开始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和介质来拓展艺术的边界。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亲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1]80年代,美国艺术家舍利?莱文(Sherrie Levine)和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问世,成为摄影史上里程碑。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戈多(Abigail 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2](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3]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摄影记录性的否定,莱文对摄影大师作品的翻拍、“挪用”以及舍曼用“仿像”方式来批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成为8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代表。对她们来说,此时的摄影并不是用来作为单纯的记录,而是批判摄影作为一种再现功能的工具。在她们的影响下,90年代活跃的新叙述摄影艺术家着迷于在作品中刻画他们纯粹的幻想。从最初对摄影记录功能毫无保留地惊叹和崇拜,到后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利用摄影作为保存和记录他们行为过程的载体,到新叙述摄影通过“仿像”来否定摄影的记录性,经历了肯定——利用——否定的过程。

 
  二、表象剥离下的幻境——崭新的新叙述摄影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4]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者将其中的“叙事的幻想”(Narrative Fantasy)以及“形象的建构”(The Constructed 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地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国内当代艺术圈喜欢把新叙述摄影的鼻祖辛迪?舍曼的作品称之为“摆拍”。摆拍只是从方式和手法上对摄影作品的划分。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人生的两条路》,以及罗宾逊的《弥留》,他们作品中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背景堪称摆拍摄影的始祖。从高艺术、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所以,仅从摆拍手法来说明辛迪?舍曼这类摄影作品是不全面的。

  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掘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和当下超真实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的叙事资源。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东方语境——2008首届秋季艺术沙龙
· [专稿] 798海莱艺术举办《王刚锋摄影作品展》
· [专稿] 李明“我的丝绸之路”个人油画作品展
· [专稿] 2008中国杯帆船赛海滩艺术展
· [专稿] 香港佳士得秋拍精品预告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