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舞台

人艺的茶香还能飘多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25 14:59:03 | 文章来源: 精品购物指南

人艺的茶香还能飘多久

经典话剧《茶馆》

人艺的茶香还能飘多久

1958年版《茶馆》剧照

人艺的茶香还能飘多久

左起:老舍、焦菊隐、林兆华

撰文/王璟

从1958年3月29日至今,北京人艺话剧院已近52岁的剧目《茶馆》迎来了第600场演出。为此,蓝天野、郑榕、韩善续、吕中、濮存昕、梁冠华、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何冰等两代《茶馆》演员齐聚人艺。还是同样的舞台,又一代演员并没有使《茶馆》的“茶香”淡去,如今,茶香绕梁,只不过,当庆祝结束、人去台空、感叹过后,人艺的这碗好茶究竟还能飘香多久,却在每个人心中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600场

一个荣耀的传统

“《茶馆》要演700场、800场,甚至更多!如果说首都剧场是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茶馆》就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

这是热爱戏剧的人们最为熟悉的地方。每当钟声响起,人们的心中总会升腾起一份期待,这期待正是来自于这一方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太多值得记录和纪念的经典故事和场面。例如这一幕:当梁冠华在话剧《茶馆》中所饰演的王利发在破旧的茶馆中走向人生终点时,大幕落下,这部北京人艺乃至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茶馆》,也顺利结束了其首演至今的第600场演出。在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人艺舞台上的幕布被再度拉开,在老版《茶馆》中只饰演过群众角色、如今已80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朱旭,被老伴儿搀扶着第一个从座位上站起来,带头起立鼓掌。

人艺建院近60年,《茶馆》上演近52年,逾600场演出,至今盛演不衰,这样的数字对于一部话剧而言意味着什么?对于人艺又意味着什么?这说明《茶馆》已经成为人艺的传统,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即使是在急功近利的商业色彩越来越浓厚的今天,《茶馆》依然保留了当年的醇香。也正因如此,首演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成为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了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境况。据说,当年曹禺先生看了戏之后,兴奋地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演员蓝天野在庆祝会上代表老一代《茶馆》演员发言时非常激动,他表示,与《茶馆》有关的最激动的时刻除了1958年首演之外还有很多,“1957年12月2日,老舍先生给我们念剧本时,我们就特别激动。1980年,《茶馆》走出国门,在国外引起轰动,我们同样非常激动。”他还动容地说道,“我演戏演了半个多世纪,《茶馆》是我演员生涯中最割舍不掉的一部戏,我跟它一起经历了多少个时代呀。虽然30多年来,每一次演出基本都是1958年最初的版本,但经历和感触都不一样了。当秦二爷在第三幕说‘我这一辈子呀’时,这话就像是从我心里说出来似的。”

也许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几乎大部分话剧出身的演员都曾演过曹禺先生的《雷雨》《原野》,众多话剧院也排演过老舍先生各个版本的《骆驼祥子》和《龙须沟》,还有些话剧团曾多次演出过郭沫若先生的《屈原》《蔡文姬》等剧目,但是,唯有《茶馆》这一部,只有北京人艺一家话剧院在演,或者说,也只有北京人艺这一家能演好。

所以说,这是一个值得记录和纪念的时刻。朱老爷子的掌声不仅是献给台上参演《茶馆》的所有演员,更是在向伟大的话剧工作者致敬,向人艺的传统致敬。

LINK

故事外的事——《茶馆》史记

老舍笔下的《茶馆》跨越了半个世纪,反映了一个立体的时代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20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30年后的抗战胜利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虽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地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从1958年到2010年52年间,《茶馆》演了逾600场,经历了两次停演,两批演员,三个版本,在这600场背后藏着的不止是600个故事,也在不经意间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

1956年

无意间造就的经典

很多经典都是在无意间诞生的。《茶馆》的前身不过是一部宣传普选的应景话剧《秦氏三兄弟》。1956年12月,初稿完成后,老舍来到北京人艺,在二楼的一间会议室里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读了剧本。剧中第一幕第二场,写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馆”。曹禺听到这里时,突然站起来说了声:“Classic。”(经典)在座的人也都认为剧中茶馆这段戏最精彩,建议以它为基础单独发展成一个戏,以小见大,反映整个社会变迁。老舍立刻表示:“这个意见好!”过了3个月,老舍把重新写好的剧本再次交到人艺,剧本定名《茶馆》。

1963年

特殊时期几经挫折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首次在首都剧场公演,反响强烈。同年7月10日,因为剧中“两个大兵娶一个媳妇”、第一幕太热闹了等情节受到质疑,《茶馆》仅演了49场就被迫停演。1963年5月,《茶馆》复排上演,当时受到来自“左”的干扰,为适应政治需要,剧中增加了一些学生闹革命的情节和标语口号式的台词;在第三幕结尾,插进了常四爷给游行学生助威送水的情节。演出结束后导演金山跑到后台,不敢说话,不敢握手,只是在桌子底下向焦菊隐竖起了大拇指以示敬意。《茶馆》在首都剧场的第二轮公演自1963年4月7日起演出了53场之后,再次停演。在随后的“文革”初期,它还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直到1979年2月才以原班人马复排演出。

1980年

走出国门

《茶馆》于当年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三国15个城市进行访问演出,被誉为是“东方戏剧的奇迹”,这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其后又赴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

1988年

《茶馆》被批成最后的晚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人艺传统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遭受到空前挑战。1988年,北京人艺携《茶馆》《天下第一楼》《哗变》《推销员之死》等五戏赴沪演出。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有人说《茶馆》是最后的晚餐,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了。当时争论得非常尖锐,于是之、郑榕等人参加会议后都感到很诧异。回京后,于是之让英若诚给自己介绍了很多西方戏剧作品,开始努力向国外戏剧学习。

600场

一个尴尬的起点

“《茶馆》是座艺术殿堂,它的建筑师是北京人艺,栋梁是老舍、焦菊隐、夏淳,演员则是殿堂里的一砖一瓦。1979年复演时,栋梁离开了我们;现在,当年的大多数砖瓦也离开了我们,正在充当砖瓦的这些人有的也快退休了,但《茶馆》的辉煌不会结束,它会像西方的《哈姆雷特》《悭吝人》,中国的《西厢记》《窦娥冤》一样,永远传承下去。 ”

——老版《茶馆》中饰演秦二爷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

当大家在向经典致敬时,作为第二代《茶馆》的主演,已经参演了200多场《茶馆》的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更年轻的演员要准备接班了。”

濮存昕所说的,正是辉煌过后,人艺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在舞台上,观众们还见不到更多可以寄予厚望的新人。虽然,由于体制的原因,尽管是当下,依旧有很多演员在挖空心思往人艺的“怀抱”里钻,但这其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想傍在人艺这样的大树底下“乘凉”罢了。

在庆祝会中,人们可以看到《茶馆》里的众多演员,如今的中坚濮存昕57岁了,杨立新53岁了,冯远征48岁了,梁冠华46岁了。这些拥有票房号召力的台柱子们虽然还在传承和坚守着,但不可否认的残酷现实是,他们已经老了。而面对如今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文化娱乐市场,但凡稍微有点名气的年轻话剧演员,都只是挂靠在国家院团的编制下,却在用绝大多数时间接拍影视剧和广告,做着更多更实惠、更现实的“买卖”而并非艺术创作。即使是早年曾经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陈建斌、李乃文、郭涛、段奕宏等,如今也已经和舞台渐行渐远。

记得1952年北京人艺刚刚成立时,时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的焦菊隐先生曾经说过:“办一个剧院,办一个中国式的自己的剧院,没有人给我一套现成的东西,这或许是一条痛苦多于欢乐的路。但是,我还是要决定走下去,因为那是我多年的梦想。”这位日后话剧《茶馆》的总导演也许并不像老舍、曹禺那样为众人所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没有焦菊隐,或许今天北京人艺戏剧的独特风格也就无从谈起。焦菊隐在北京人艺做了二十几个戏,每个戏的路子都不太一样,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一个戏有一个戏的戏格。于是,人们才能看到《茶馆》中70多个令人拍案叫绝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正是源于他言语中所表达的对于戏剧的那份真挚的热爱。

如今,像焦先生一样热爱戏剧且甘愿受其折磨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人艺自然也就不得不面对这份由于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尴尬。

1   2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梅婷出演《我爱桃花》 十年后再演话剧不惧失败
· 4月去北大看莎翁话剧《麦克白》
· 三月三部小剧场话剧将推出 主打原创牌
· 李亚鹏话剧《你好,打劫》4月8日再袭京城
· 话剧《手机》3月11日首演 保剑锋李霞领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