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泛剧场”的系列魔幻职场喜剧《办公室有鬼》,演到第3季《点头YES摇头NO》,就像《沙家浜》里说的:“茶喝到这会儿,刚喝出点味来。”这个“味道”之一就是“让新闻成为话剧的舞伴”。
“新闻”重在即时,“话剧”追求永恒,作为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物种”,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如今参商相见,并非创作者扳错了道岔,而是在时代发展大背景下与时俱进的产物。
从《哈姆雷特》到《雷雨》,从《等待戈多》到《死无葬身之地》,话剧的“经典”从来不在乎时效性,而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古今而不变的永恒命题。并且这种追求也不因剧目选择在大剧场或小剧场演出的形式而有所分别。
不过进入商业时代,“快餐式戏剧”的涌现打破了传统的规律,话剧开始朝向两极化发展:一边是向经典致敬,另一边是向票房进军,有时可以名利双收,更多的时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特别是小剧场话剧,往往以“短、平、快”的轻松娱乐为主,商业标准高于艺术标准者比比皆是。大段大段承载着深刻思想的优美台词被精确到秒的“包袱”节奏逼进了死角,娱乐取代了思考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相比较众多为“搞笑”而“搞笑”的“集束式小品”剧,在这股风潮中有所为的《办公室有鬼》系列话剧还算是有所不为的——胸怀最后的梦想拒绝向现实彻底妥协、坚守道德的底线维护人性尊严、讴歌纯洁的爱情挑战堕落的时代……正是因为角色身上这些“优秀品质”契合着当下中国小资白领们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让该系列剧依然保有话剧的“精神基因”。
不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有这样的“精神基因”远远不够,还需要立竿见影的观赏性。《办公室有鬼》系列话剧的观赏性立足于喜剧的发生,同时向新闻要更强烈的喜剧效应,这种趋势历经三季初见端倪,且实践证明取得了成功。从第二季的“火炬传递”、“扔鞋事件”到第三季的“满文军涉毒”、“绿坝出世”、“广电禁播令”等等,《办公室有鬼》系列话剧总是及时地把一些热议在风口浪尖上的新闻事件结合到剧情中来,并且以喜剧性的方式呈现,让观众在会心的笑声中享受喜剧和新闻的双重快感。
“搞笑”的套路总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新闻却是层出不穷的。就仿佛传统相声能抖“包袱”已经让相声爱好者烂熟于心了,而郭德纲给其中加入现代生活元素,立刻就化腐朽为神奇了。最近从上海滩辐射全中国红得发紫的周立波,其《笑侃三十年》和《笑侃大上海》也不过是传统喜剧逻辑嫁接不同时期新闻热点的“老树新花”。从某种意义上说,火热的现实生活给了喜剧更多更新鲜的灵感。
所以,《办公室有鬼》系列话剧已经不能用小剧场轻喜剧来概括了,实际上它是一种崭新的创意产业产品样式——新闻喜剧——的雏形,代表着创意产业革命性的发展方向之一。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当年《我爱我家》在荧屏上尝试的将情景喜剧与时令新闻相结合的方式,可惜这种尝试在电视上未能持久成栏目。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充斥着形形色色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很多奇闻怪事,在循规蹈矩的社会形态下,即使是最有想象力的编剧都编不出来的。这个“富矿”不仅属于新闻工作者,也属于戏剧工作者。也许《办公室有鬼》系列话剧只是不自觉地进行了这种“新闻嫁接喜剧”的尝试,一旦有意识地将“喜剧与新闻共舞”进行到底,前途将更加不可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