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策展:一个动词,一种力量

时间: 2015-03-30 14:20:02 | 来源: 中国艺术报

首页> 资讯> 声音

“我们的很多展览,包括在国外很好的场地举办的展览,开幕式很盛大,但之前之后仍然缺少沟通——展览办完了,国外公众仍然感受不到中国的丰富性,而中国艺术界也不清楚外国对中国的兴趣点在何处。 ”在近日中国美协策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谈及国内艺术界在国外办展所产生的尴尬,认为其原因是策展理念出现了偏差—— “比如讲中国故事,我们太注重用展览告诉观者一个结果,而外国策展人则把重点放在研究上,只有充分研究,才有之后的呈现。 ”

“策展人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因而,正确的文化立场、价值判断和艺术标准,对艺术策展尤为重要。策展人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作品,关注时代、热爱人民,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理直气壮、巧妙艺术地倡导那些生动活泼、活灵活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承担起引领中国美术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在对外展出中,要亮明中国美术主张,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和审美理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说。

立足中国艺术发展,又需要在世界做空中飞人的中国策展人群体,在与国际艺术界对接、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张扬自己作为“中国的”策展人的文化特质的同时,发现自身和“策展人”发源地“西方艺术界”迥然有别的思维和做法所衍生的交流偏差。在这样的情境下,提升策展人的“策展力”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的策展可以改写艺术史

艺术家的保姆、朋友、人肉GPS、艺术界制片人、给社会做一桌好菜的厨师、每年去威尼斯和巴塞尔闲逛的家伙……这都曾经是业界对“策展人”的神奇称谓,还有更刺耳的——“在学院曾有这样的说法,画不好,去做史论,史论也不行,才去策展。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说。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艺术策展人队伍随着当代艺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策展制度和策展理念也随着参与国际性活动而逐渐形成,不少优秀的展览都侧重于主题理念和价值追求,策展人逐渐具有鲜明的学术主张和艺术倡导,并且注重对新形式与经验的探索。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介绍说,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展等国内重要展事中,策展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美术界的策展理念逐渐形成,也探索了新的经验。中国美协策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展览的策划日益活跃,通过策展人或者策展团队的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策划了一大批具有时代主题和崭新文化内涵的展览;无论是公共美术馆还是大学、画院的美术馆,都通过研究馆藏作品和当代美术发展现状,策划了类型丰富的展览;在广阔的艺术领域,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的各个空间,也都加强了展览策划的意识,以学术为引领,形成了展览的多样格局。在他看来,展览策划是艺术创作生产通往社会传播与接受的重要环节,尤其彰显出艺术文化与学术的社会影响。由是观之,展览策划人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型学术型的创作生产者,而并非厨师、保姆或百无一用的闲人。

好的展览,优秀的“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者” ,正在以“策展”这个动词,改变当代艺术的格局与发展趋向。历数世界上知名策展人阿基尔·波尼托·奥利瓦、温琴佐·桑福、南条史生、罗伯特·斯托……他们的眼界、思想与“行动” ,都在证明着这一点。“肯尼斯·克拉克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策展人,他在社会普遍不看好毕加索的时候做了他的展览;台湾历史博物馆的策展团队以十年之功策划马蒂斯的展览,成为业界研究马蒂斯时绕不开的话题……这些策展人通过展览,向世人展现了作为策展人的眼光和前瞻意识,同时也在说明:好的策展行为,可以改变艺术史的写法。 ”丁宁说。

策展要有国际视野和精深研究

“但在今日中国,艺术业界的策展群体,更多处在‘野蛮生长’的状态。 ”刘大为认为,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策展生态还存在主题不明、世俗化、展陈布置和理念欠缺考虑等问题。范迪安则表示,国内策展的社会效果不尽人意,在引导人们认识艺术发展、培养健康情操和学术品格方面还存在误区,特别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交流的新时期,中国展览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更好地彰显文化自信方面与社会期待存在距离。

“策展人的门槛太低,无论什么人,圈个地,就可以策展。 ”中国美协策委会副主任、华南师大教授皮道坚直言,在当下艺术界,艺术家、画廊经纪人、老板、出资方甚至影视和时尚明星客串策展人,已是见怪不怪了;甚至有业界人士吐槽:把持大批艺术品的人,通过“策划”展览带来市场增值与个人利益,“策展人”成为投机分子圈钱圈地的遮羞布。

对艺术不了解就敢做展览,是艺术界的乱象,而在国际主流艺术领域,“对艺术有了解”的中国策展人近乎处于失语的状态,却是艺术界的尴尬。举凡古根海姆举办的“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 、大都会博物馆策划的“新水墨:当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等引发世界级效应的展览,都鲜见中国策展人的身影。对此,策展人侯瀚如曾表示,策展人对国际了解不够,没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深入的研究是症结所在。

艺术界倡导以艺术来“讲中国故事” ,可这个“讲”法,却让中国美协策委会委员、鲁迅美院美术馆馆长王易罡颇费思量:“以文学方式来讲中国故事是没问题的,但如果用视觉方式呈现就有问题——我们的策展人太习惯于从讲故事的线索来做展览,而国外很多优秀策展人是从视觉本身出发的,他们用策划去引导人们的观看方式和观看角度。 ”王易罡认为,是否能从整体文化判断上去把握一种创作或者一个展览,从中展现出自身的文化反思,是衡量策展人的专业视野的重要要素。

策展推动艺术实践与传播

“我们可以有传统组织型方式,可以有策展人策划组织的主题性展览,也可以更多元地结合各种机制于一体——今天整个文化生态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恰恰需要用策展人制度来重述展览对于当下文化演进的意义。 ”中国美协策委会副秘书长、中华艺术宫学术部副主任卢缓认为,西方策展人制度在成熟的模式中表现了更加集约的方式,他们的每个展览都会依赖策展人给予展览的全新样貌;而在中国现阶段的策展人的工作状态分为很多不同的层次,重要的是在中国面对国际艺术业界,有效地产生对当下文化有推进意义的展览。

一个展览在与社会见面之际,就已经展现了策展人的文化意识、态度和立场,形成了“策展力” 。中国美协策委会委员、本报副社长朱虹子认为,策展行为是当代文化生产的有力助推,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学术背景的当代中国策展人,在国际艺坛上还处于相对的弱势,但正在崛起,将更加引人注目。策展人作为文化再创造的重要角色,需要在全球文化条件下吸收国际优秀策展经验,更要坚持自己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使展览承载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又能与国际社会接轨对话;接轨和对话的平台,既是国内、国际的展览展示空间平台,更要学会应用更宽泛的多元媒体平台,使策展成为艺术传播的发动机。

策展人更需要是一个实干家,投入到展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中国美协策委会委员、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认为,策展人是一个兼顾展陈环境、设计风格、活动组织、整合资源、精通法律的“全能选手” ——活动的组织者也好,学术的发动机也罢,理想中的策展人“充当艺术家的倾诉垃圾桶和心理按摩师,以策展的行为发现能够写入艺术史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在交际场中觥筹交错,在书斋象牙塔里坚守学术标准,在艺术空间的布展时间里和刷墙的农民工勾肩搭背,然后,在展览开幕前的最后一分钟,捡起地上最后一张废纸” 。策展,是一个动词,也蕴含着文化的力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