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长在大众中,大众促成文化走势,并分化、融汇、产生新的流派,兴新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艺术生态。
中国的当代文化既能在当时的非体制外的民间、又能在所谓的正规演陆场所成为家喻户晓、并风靡海内外的流行风潮。如中国歌坛西北风,广东流行音乐,川陕民歌、当代艺术、PC文化、手机娱乐文化、以及民生自媒体普及。
当然,时代背境与区域特色是推动文化异彩纷呈的形成关键,如中国歌坛的陕北民歌、广东流行歌曲、西北风等, 从而形成广泛普及的大众文化。音乐文化传统内含与现代唱法和摇滚节奏进行演绎,民族节拍与国际化的舞曲风、电音风、快歌风及R&B特色融合, 正是民族文化与外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文化触汇的结果。
现代科技为推进大大众文化传播即大众普及功不可没。今天我们都明白现代数字化技术己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数码化普及又促成PC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的大众化。概括数字化范围包括电图书数字化,书画数字化,音乐数字化,戏曲数字化,影视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化等等。我们从电影发展史知悉,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每一次创新与变革都由科技的进步所推动。电视的发展同样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使电视发生了巨变。
在通讯网络宽带与移动互联网带来颠覆性革新的今天,新媒体响亮诞生后而将旧媒体融合,并引领带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视的联动组合传播与3G/4G时代的媒体化创新,移动电子技术在文化产业终端上的应用,已成为未来最普及的文化新亮点。
大众成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多元发展的主体,文化与大众是依存的、互动的、彼此不能分离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因为文化是靠社会大众推动而形成的,所以文化必然发展并壮大。同时,文化反过来促成大众的更加团结和凝具。如更加丰富了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更加亲近民众,文化生态的越来越多彩。
文化通过大众来更广泛的传播,文化实现了所谓的“雅俗循环”。欧洲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罗丹、贝多芬被大众所喜欢,所热爱,人人都耳熟能详,自然是大众文化,一点也不失它的高雅。亦如中国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这些诗人的诗已经构成大众文化而不影响其高雅一样。所谓“雅俗循环”这在音乐之国奥地利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就得到很好的映证,普通大众受众与知识分子阶层受众的审美听知觉能力的差异被摸糊和同化,其风摩人民中的音乐已经不是“高高在上”。因为无论是艺术节中的交响曲、歌剧、舞剧、音乐剧,还是日常音乐会、各类主题音乐会、节日音乐会、新年音乐会中的音乐节目,都早己普及到大众了。这如同中国的昆曲在明代的时候就有整整两百年是地道的大众文化一样。你难道不清楚已被普通大众喜欢而百听不厌的音乐,逐渐脱去“高雅”而走入民间吗?其实,所谓“高雅”与“通俗”,是随受众的变化而转换的,亦即随音乐的普及而转换。
展望未来,文化将更加亲近民众,文化将更加丰富普罗大众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态必将多姿多彩。这即是有别与普通大众的精英文化人:文化学者、高级知识分子、文化和艺术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传播、研究、评介、推广中国和世界各地文艺著作、音乐、歌舞、戏剧、美术作品时,要时刻树立胸怀世界、面向大众的文化观念,真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进文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只有这样,文化大众化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文化的走势必将呈现出审美的日常化,趣味的健康化,学术的普及化,生活的娱乐化,发展的多元化的崭新局面。
我们身居在缤纷而又多元的文化世界中, 大众都可以成为实行多元文化的努力者。我们说文化的数码化,跨国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在大众文化当中获得自己的实现。跨民族、跨地域、跨国界,带动文化在各种族和流派之问流动,这就是多元化文化的今天。(王晓波2015年1月9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