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谭平: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29 18:45:3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14年9月29日,筹备两年之久的谭平最新个展《彳亍:谭平作品展》于偏锋新艺术空间启幕。此次个展展示的是谭平自2013年开始的最新艺术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谭平一贯创作立场与态度的呈现。本次展览题为“彳亍”,关于本次展览主题,以及抽象绘画、中西结合等问题,艺术中国现场专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

 

艺术中国:本次展览题为“彳亍”,“踟蹰横渡口,彳亍上滩舟” 出自于李贽的《观涨》,其意为慢行慢进,时走时停。您能解释一下用作您本次展览的主题,有什么寓意么?

谭平:慢慢走,时走时停。当然和我本次展览的素描作品有关系,我这次创作的作品是用炭条画的,在画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一旦把线条放慢的时候,会非常微观的看到纸和笔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效果,包括它的摩擦、粉末等等。我觉得好像我们的生活太快了,所有的节奏都太快了,确实需要慢慢走,走走停停,再看一看,再想一想。

 

艺术中国:您本次展览的绘画作品采用的是线条,而您之前的创作经常采用圆形,那么从圆形转变到线条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和思考呢?

谭平:以前我经常是画像细胞一样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还是建立在对物体的一个认识上,哪怕这个物体我们无法识别比如说一个圈等等。等到中国美术馆展览的那一“环”,其实我是画了一个更大的圆,因为那个厅是圆的。而我现在画的这些东西我觉得也是一个圆形的结体,画的时候也是用的一个中国画的概念叫“笔笔相生”,就是相互之间是连接的而非一些直线,它同样是由很多短线组成了一个新的圆。所以每一个作品本身还是一个整体。

 

艺术中国:您的作品属于抽象绘画,您之前提到过抽象绘画属于一种内在的东西,那您觉得这种内在的东西和您秉承的自省与内观有什么关系吗?

谭平:有关系。我们学画的时候一般是有一个画板,画画的时候是立着画,而且是对着模特、静物、风景去画,把它们转移到画面上。而抽象绘画在某些时候正好是相反的,它更多的时候是面对自己的内心。我这次画的很多画都是平放在桌面上,在展览现场也同样是放在平面上展示,让大家能够俯视它。这种绘画方式本身就是我跟我的画面对话,并不是你必须要看到什么、看到外在的东西,而是直接反映你的内心。我的艺术从90年代开始基本上是一个内观的艺术,表达的都是我内心的感受,是我在心里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所以抽象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艺术中国:您有德国留学的背景,在您的作品中是如何将中西文化融合的?

谭平:曾经到了德国的时候,中西这两种文化一直是对抗的。包括我做的很多作品,一会是学习西方新表现主义的,一会又回到非常中国式、带有中国符号的。后来回到国内之后也一样,这种相互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一直没有解决。现在那样的状况已经没有了。我觉得当你不想什么是东方、什么是西方的时候,而只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这个矛盾就迎刃而解。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包括很多的年轻人,他们所受的教育本身就是混杂的。从他上小学、中学所读的东西、学的东西,包括学习方法等等都是学习西方的。而我们的生活又在中国的环境当中,各种观念、习惯、风俗和中国有关。我们现在通过媒体、网络了解全世界的事情,同一时间可以知道欧洲、美国发生了什么,跟那的朋友用各种语言直接交流。所以我觉得现在很难分出东方和西方,但是每个人和个体不一样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如果把这一点能够找到,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时,那么它就是东方的,或者说就是世界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