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孙振华:雕塑与空间三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11 13:27:33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孙振华

三、雕塑空间思维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雕塑的空间造型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直接呈现的。雕塑物质材料的变化与空间造型的外观有直接的联系,而不同的物质材料的不同外观效果对雕塑内容的表现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如花岗石与大理石由于石质不一样,前者易于表现大块面的、粗粝、简练、有力的内容:后者则更易于精雕细刻,表现比较细腻、圆和内容。

人类最早雕塑只能运用自然材料,如粘土、木头、石块、骨头等,后来陶器的出现,意味着最早的人工材料的出现。陶器和陶制工艺是科学技术给雕塑带来的最早的福音。陶质材料对于丰富雕塑的数量和使泥塑得以长期保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属材料出现以后,冶金技术的发展对雕塑起了重要的作用。拿中国青铜工艺雕塑来说,商周时代的青铜铸造大体是预制好的分块陶质范模凑合成整体,仁厚浇铸而成。对比较复杂的造型和结构用这种办法则无能为力。到春秋后期,由于焊接技术的发明,青铜器的器身和附件可以分别铸造,然后用合金焊接,这样就解决了在青铜器局部施加立体雕饰的技术难题,使青铜工艺雕塑有了较大的发展。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镶嵌、错金银等技术的发明,在青铜器表面可以用金银与纯铜嵌成花纹,大大丰富了青铜器的表现力。

到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和使用,产生了许多新的雕塑形式,令人目不暇接。电脑、计算机、激光等也引入了雕塑领域,充分体现了人类物质文化创造对雕塑的影响。

然而,对雕塑影响更大的。还是随着人类探索自然、探索空间所带来的空间观念的不断变化,她对雕塑空间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空间几何、透视、比例等对空间认识、对这个民族雕塑空间的形式,具有直接影响。

例如埃及的浮雕就很特别,古埃及人所做的浮雕由于鼻子向前不宜正面突出,所以人物采用侧面观的办法,可是侧面的眼睛又很难雕造,于是把眼睛雕成正面观的。胸、肩、腰侧面难以表现也雕成正面。两只脚无法突出墙面,于是又雕成侧面,这种姿式形成了他们传统的空间形式,延续了几千年。这种办法今天看来很幼稚。但它却与当时埃及人的空间观念是分不开的。

印度古风时代的雕塑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由于雕塑家不懂如何按照透视缩短法雕刻,只好把手压成斜向的一边,这样,双脚也有趣的向旁边扭斜,当时雕刻家不知如何处理,到后来才克服了这种姿态,人物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在中西雕塑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空间观念对雕塑的影响我们在下两章还要详述,这里我们想讨论目前大家谈论较多的问题,即四维空间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现代雕塑的空间应该的四维的,因为任何一种物质形体的空间存在,同时标志着时间的存在,时间的加入造成物质形态空间转换的多样变化,使过去的三维空间变成了四维空间。

应该承认,现代雕塑中由于时间维度的加入,出现了与传统三维空间雕塑不同的四维空间的雕塑,这就是活动雕塑。

早在1920年就有人对雕塑只是静止的空间存在形式提出了挑战。诺姆·加博和他的兄弟安托万·佩夫斯内在莫斯科发表的《现实主义宣言》认为,从埃及延续下来的一千多年的雕塑传统表现出了一种错误的艺术观,把静态的节奏当作了雕塑的根本要素,他们认为体积和容积并不是雕塑的唯一表现手段,而按照当代的概念,艺术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运动的节奏。

活动雕塑的创作意念是从生命出发的。他们认为人们总想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因为人们害怕死亡,但在现实中,唯一永恒的东西就是运动。因而唯一的出路是让事物一开头就运动起来,让它们处于永恒变化的状态。这样,生命在时间中运动便获得了生命的永久性,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在运动中生命也得到了肯定和超越。

最富盛名的活动雕塑家是美国的亚历山大·考尔德。他用金属片做材料,用轴、线联系,利用气的流动作为动力,当微风徐徐吹来,金属片就在运动中移动,并重新组合,和周围的空间形成新的关系。造成反复无常的变化。有人评价这种雕塑的哲学意义是,以空气为能源进行呼吸,获得生命,因此运动有特殊的意义。

活动雕塑由于具有不停运动的特点,用一般的三维空间的概念显然是无法描述的。

然而对活动雕塑以外的雕塑也用四维空间的概念去描述则会在理论上产生混乱,同时也存在理解上的歧义。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的是微观时空、宏观时空的和宇观时空(现在还有人提出渺观、涨观等时空概念),人是宏观的生物,人生活于宏观的世界,并立足于这个世界进行创造活动。人的感官是一个宏观系统,它所能直接达到的,只是宏观客体。至于非宏观的客体,则必须借助于其它宏观客体(如仪器)作为中介,才能间接达到。微观客体、宏观客体和宇观客体不能以某种绝对同一的时——空为背景,而需要分别以不同的时空层次为背景来描绘。之所以出现这种分别是由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的出现原有的三维空间无法描述这些学科所研究的物质现象。拿微观空间来说,它描述的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的运动,由于它们的静止质量在10ˉ27~10ˉ15克之间,空间尺度在10ˉ6厘米以下。在这个领域,用一般的宏观空间是无法描述的,量子力学证明了基本粒子存在于四维的空间中。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被人们称为“人体尺度的世界”,我们的三维观念源于我们对宏观客体外部形状的感知,从宏观来看,我们周围的石头、金属等物体是静止不动的,当然,如果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如果把静止的物质,分割为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那它们永远不会静止而是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然而就雕塑来讲,它是一种宏观的物体,是在人能凭自己的感觉而把握的范围内存在的。尽管从哲学意义上说运动是绝对的,没有脱离时间的空间,但一般雕塑在我们肉眼观照的范围里仍是静止的、凝固的。作为宏观客体只能是三维的。

当然雕塑的空间作为艺术的空间与日常生活和行动中的空间是不同的,有人提出雕塑的四维空间是为了强调能在静止中唤起人们动的时间联想但是这一时间维度只能存在于创造者和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中,而不是表现在宏观对象的存在上。当然四维空间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从创作上讲,可以提醒雕塑家注意四维空间的暗示性,以克服三度空间的局限;从欣赏上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欣赏中的某些特点,带着参入意识去积极地欣赏作品,以获得较好的欣赏效果。要区别的是,雕塑的创造过程和欣赏过程是时间性的,而雕塑的物质本体是三维的,在区别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有时借用四维空间的说法则是另一回事了。

现代雕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发展,人们对雕塑空间形式的兴趣更浓了,雕塑空间形式对环境的平衡、调节的功能得到强调。然而,由之可能产生的偏向是忽视雕塑形式中的文化意味,而把雕塑仅仅看成是形式的艺术。应该说从遥远的太初直到今天,人类的灵魂总是追求比形、表象要真切的东西,人类总是不断地渴望把自己生命的欢乐、痛苦、欲望和恐怖化为具体物。因此,我们在重视雕塑的形式功能时又不能满足于停留在形式的表层上,而应追求有文化意味的形式。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一般的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这正是我们谈到雕塑形时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

注释: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409页。

2维柯:《新科学》,第162页。

3许政援等:《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第240-241页。

4《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第293页。

5许政援等:《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40-241页。

6卡洛·M·布鲁墨:《视觉原理》,第2页-63页。7R·D·沃尔克:《知觉与经验》,第71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