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孙振华:雕塑与空间三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4-11 13:27:33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孙振华

【导读】现代雕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发展,人们对雕塑空间形式的兴趣更浓了,雕塑空间形式对环境的平衡、调节的功能得到强调。然而,由之可能产生的偏向是忽视雕塑形式中的文化意味,而把雕塑仅仅看成是形式的艺术。

一、人类原始空间思维与原始雕塑

空间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如海德格尔所说:“生存是空间性的”。雕塑的空间永远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质,雕塑就是生命对空间的占有。

美国学者诺伯格·斯卡而兹曾提出五种空间概念:整合了人和自然有机环境的实有空间;使人认同其自身的知觉空间;能够被人思考的认识空间;人所隶属的包含了整个社会及文化整体的生存空间;能够提供描述其它空间工具的逻辑空间。最初原始人的雕塑创作以自我本位的、不断扩大的知觉空间为基础。通过直观地感受人的自身生命来进行雕塑创作,因而原始雕塑的空间带有主观、质朴、直观的特点。

关于原始思维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资料表明,在原始人那里空间是具体感性的东西,空间毋宁是人的躯体、人的感官所及的范围。列维·布留尔指出,原始人的头脑“觉得空间是赋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它们将分享在它们里面表现出的神秘力量。空间与其说是被想象到,不如说是被感觉到。而空间中的不同方向和位置也将在质上彼此不同”。1而人体感觉尺度常常就是这种感性空间的衡量尺度在原始语言中,一些表示和传达空间关系的词语也可以反映原始空间观念,如在上、在下、在前、在后、左、右,这些词在他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与人本身和人所处的环境都有直接的关系,并且表现出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在某些非洲语言中,“眼”和“在前”是同一个字。感觉器官和空间方位的同一,说明空间知觉是以人为本位的。可见,这时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不是从空间关系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具体事物和位置的空间直觉。

原始雕塑的空间不是凝固不变,而是逐渐呈开放式的,这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如同在儿童的世界里,“我”是世界的中心,儿童所居住的家以外代表了令人恐怖的未知世界,而家则是自己熟知的已知世界。“回家”在儿童心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使自身获得一种安全感。原始雕塑在空间意义上也有与之类似的确立生命之“家”的作用。三维空间的实体,表明自我在空间中位置的确立,给原始人以“家”的慰籍。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古代首都阿克苏珊遗址上,迄今仍然耸立着十几根四梭形的巨大石柱,它们每根高达三十五米,重量达二、三百吨,用整块的巨大花岗岩雕刻而成。据考证鉴定,它们是两、三千年前雕刻制成的。古人为什么要竖立如此巨大的石柱呢?这使人们迷惑不解。如果我们从空间意义着眼,可以认为它们实际上具有确立自己的空间位置,具有类似“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命这种高大、雄伟的石柱下获得庇护和有所归依。

在原始人的雕塑创造中,空间是具体、感性存在着的事物。然而原始人又凭借他们的想象力,在具体、直观的事物中寄托超出具体、感性空间的东西。维柯在《新科学》中说:“原始人在他们的粗鲁无知中却只凭一种完全肉体方面的想象力,而且因为这种想象力完全是肉体方面的,他们就以惊人的崇高气魄在创造这种崇高气魄伟大到使那些用想象来创造的本人也感到非常惶惑”。2一方面人的感性生命在时间中的存在过程是不可逆的,但是另一方面,原始人在表现它们时又赋予了想象中的超出感性直观之外的时间性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正体现了人类的符号创造活动的特点,在雕塑中,一个自然客体,一块石头,把它转变成一个人体雕像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标志,具有了暗示和象征的意义。这使得人的生命本身和超越出感性、直观之外的神衹获得了被表现的可能。

二、从空间思维的发展过程看雕塑与绘画的起源

雕塑的空间与绘画的空间人们是用三度和二度来区别的。这里涉及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即三度空间的雕塑与二度空间的绘画在发生学上孰先孰后的问题。仅仅从考古学材料还不能断定谁的起源时间更早,尽管考古学的材料是最可信赖的。伯纳斯·迈尼斯在《世界美术史》中认为小型雕刻或浮雕要比洞窟壁画在问世时间方面要早上好几千年。但现在不能排除还有更早的没有被发现的绘画存在的可能,于是人们只得从儿童心理发生的角度来推测原始人的空间意识,这样,艺术发生学的问题变成了艺术心理学的问题,其焦点是,对于儿童,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谁更容易被掌握。

认为绘画在起源上早于雕塑的看法,其心理学的依据是,三度空间知觉是一种更复杂的知觉,它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的。另外,心理学实验表明,三岁儿童仅能辨上下,四岁能辨前后,五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六岁进展不大,若以对方为中心来判断左右仍有困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对儿童左右概念进行过实验,美国的艾尔金重复了他的实验,两人的结果共同表明:五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左右脚,七、八岁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手和左右脚,十一、十二岁才能完全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关系。3正是基于这些心理学材料。所以有人认为雕塑作为三度空间的造型,涉及到深度、空间方位的问题,比较平面的二度空间的绘画需要更加复杂的心理能力。因此,绘画的起源要早于雕塑。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第一,从概念上讲,这种说法混淆了不同的概念,前面我们援引了国外学者提出的五种空间概念,运用上、下、左、右的语词掌握空间位置和关系,实际是要求儿童对逻辑空间的把握,而原始人最早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感知空间的。而任何具体形象的事物只能是实体的、三维的。绘画的空间是幻想的空间,是通过二度空间产生三度空间的幻觉,而雕塑的空间是实存的空间。诗人波特莱尔说:“事实上,我们看到所有的民族都曾在接触绘画很早之前就刻制过偶像,而绘画是一种具有深刻推理性的艺术,其乐趣本身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启蒙”。4在二度空间中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事物需要更复杂的心理能力。

第二,在原始雕塑出现以前,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在空间上就是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在空间知觉上与雕塑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原始壁画、岩画的创作需要借助比较尖锐、锋利的工具才能进行。可以肯定的是,工具制造在绘画之先那么也应该肯定人类对三度空间的把握在对二度空间的把握之先。

第三,儿童心理学所说的空间观念是就儿童摆脱具体空间表象的支柱,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认识而言的。在儿童实际对空间事物的把握中可以看到,掌握三度空间的事物要比掌握二度空间额事物更容易。例如,学前儿童并不熟悉二度空间的几何图形,常把抽象的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理解。一年级小学生会把方形说成手帕、圆形说成球,等等。5可见儿童常以立体形状的事物来理解平面的几何图形。

据心理学实验,初生婴儿在一周到十五周之间就倾向于看整个圆球而不喜欢看一个平面圆。四个月后的孩子喜欢看人脸的模型,而不喜欢看拆散的形体。对婴孩所作的研究认为,空间知觉是人类发展的本能。一只拨郎鼓放在近旁,另一只大三倍,放在三倍的距离之外,两者在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是相同的,可生下只有六个月的婴儿便能辨别它们的不同。24另有实验表明人类婴儿出生后立即就能辨别视觉深度。婴儿能从一个正在靠近的物体闪开,这是对视觉逼近的反映。婴儿在戴上遍光镜时,通过移取由融合两个映象形成的一个触摸不到的物体,还表现出有立体视觉。

从以上几点我们大致可以肯定人类雕塑的创造要早于绘画的创造。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