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李磊谈朱德群:离得越远,高山看得越清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3-27 15:16:0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2005年10月,朱德群在上海美术馆“朱德群近作展”现场(资料图)

2014年3月26日,著名华人艺术家,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人院士朱德群于法国当地时间凌晨在巴黎逝世,享年94岁。朱德群先生被称为旅法中国现代主义抽象绘画的最后一位大师,而他与吴冠中、赵无极一起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留法三剑客”,对中国的艺术产生极大影响。朱德群先生曾于2005年中法文化年时,在上海举行“朱德群近作展”并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一幅作品《静》。艺术中国电话采访了原上海美术馆馆长,现在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

艺术中国:首先您能不能回忆一下与朱德群先生的交往?

李磊:我跟朱德群先生的直接接触并不多, 2005年我为朱德群先生在上海美术馆做了“朱德群近作展”,另外跟吴冠中先生和巴黎的贺慕群、彭万墀等老先生的交往中也听到一些对朱先生的介绍。

给朱德群先生做大展是上海美术馆的一个夙愿,也是学术系列的一环。因为在抽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也就是比较写意的西洋画和中国画相结合的这一路当中,杭州国立艺专是很重要的一支。上海的林风眠和吴大羽这一辈老先生里很重要的艺术家。朱德群和吴冠中、赵无极一样都是吴大羽的得意门生,他们三位与吴大羽是文脉相通的。

从我的这块工作来说,我最早做了吴大羽先生的大展,之后想做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因为要做成一个展览也要有很多的机缘,到现在赵无极大展我们还没有做成。吴冠中先生的展览我们做的很透彻了,朱德群先生也是这个系列其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三位老先生的展览中,朱德群先生是首先做成的,当时正逢中法文化年,有很多的热心人士在推动,促成了这个展览。

朱德群捐赠作品《静》 现藏于中华艺术宫(原上海美术馆)

艺术中国:当时朱先生捐赠了一幅作品给上海美术馆?

李磊:对,当时我们希望朱先生能够能捐赠给我们一件作品,因为当时这些老先生的作品我们呢都没有。你知道通常在国外没有捐赠作品的这个习惯。但是朱先生毕竟是中国人,他觉得给国内美术馆留一件作品还是蛮重要的。

艺术中国:这是朱德群先生向国内美术馆捐赠的第一幅作品吗?

李磊:我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从我们来说,他很慷慨。在跟朱先生接触的过程中,他当时的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有点中风,脸的半边已经有点瘫痪,走路也驻着拐杖,跟他谈话并不是很多,主要是日常的一些事务,很可惜在艺术上没有太多交流。

朱德群与吴冠中在上海美术馆

艺术中国:据您所知,吴冠中先生与朱德群先生有怎样的交往?

吴冠中先生有一件事情特别感人,他到上海的时候跟我说要去上海大剧院去看看朱德群为上海大剧院画的那件大作品。因为朱德群先生在上海做展览的时候他身体不好,生重病,不能出来,所以他就觉得挺遗憾的,朱德群先生也觉得很遗憾。他说我到朱德群那张大的画前面去拍张照片,留个纪念,寄给他,要告诉他我来看过了。

他们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因为吴冠中考艺专实际上是受了朱德群的影响。当时他年轻的时候跟朱德群有一些交往,通过朱德群知道了有这个艺专,吴冠中先生以前其他功课都非常好,介绍以后他就去考了杭州国立艺专。他们是很早的朋友,后来也是一生的朋友。文革以后,朱德群先生专门到上海来看吴大羽先生,当时吴大羽先生已经是晚年了,吴冠中专门陪着他一起来。包括吴大羽先生文革后期用的颜料,都是朱德群从巴黎给他寄过来的。他们的师生情谊和朋友情谊都是非常深厚的。所以,吴先生多次说到朱先生,一生之中他们互相尊重也互相提携。

朱德群先生的艺术,当然毫无质疑,他是中国艺术发展中很重要的一座高峰。他的艺术侧重于意象,中国文化的那种趣味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的非常深刻,尤其富有诗意和浪漫,让人觉得非常美。他跟赵无极有区别,朱德群先生的作品更加平易近人,更有律动感,和音乐感。但他们都是在中国文化跟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发展了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的一些创作手法相结合起来,把中国的艺术精神贯穿到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他和赵无极先生、吴冠中先生都是我们中国艺术的三座高峰,都是很重要的人物。

艺术中国:随着朱德群先生逝世,我们所说的“留法三剑客”都已先后去世,您觉得他们的去世会对中国艺术有什么影响吗?

李磊:我觉得人死是不可避免的,他会进入历史,历史会有历史的判断,以后会更客观。实际上新的艺术会有新的发展、新的气象,时代会不同。随着老人的去世,我们会更客观地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他们的艺术,他们的影响力也会更大。有的时候退的越远山会显得越高,高山退得越远越看得清楚,越近有时候看不清楚。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