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浅谈传统中国画继承与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5 14:46:07 | 文章来源: 今晚经济周报

直率地说,谈的是对传统中国画的改造与发展,就是要在传统原有的圈子里跳出来再提高一步,使中国画无愧于变化了的时代。在意义上,把中国画的创新说成是笔墨当随时代也未尝不可。

尽管中国画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有很厚的艺术积累(即传统),但它作为造型艺术,总要遵循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上层建筑之一,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能表达社会生活,要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永远保持其不衰的生命力。它本身就要求书画家既要继承又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深几乎人尽皆知,对这样深厚的传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自然是错误的,但是将传统抬到不可及的程度,不许越雷池一步的做法更为错误。按照正统观点,对传统要钻进去。岂知钻进容易钻出难,明清以来中国画的衰落恐怕与当今的画人只能钻进不能钻出大有关系,这钻进钻出往复一趟,只有百岁寿命者方能为之,而百岁寿人中,钻进去思想僵化成为古人俘虏的又不在少数。试想能钻出来创新的人又有几人?

一谈到创新,有些文章在奋力高呼继承传统的同时,对那些进行突破和探索的新作又下了果断裁决:吸收民间营养的嫌俗,融合西方光色的嫌洋,借鉴现代派表现手法的又说太怪。而这许多挑剔和责难又以一言而蔽之,传统不够不像国画。目前有的人把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强调到不应有的程度,其消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各种艺术的传统,对于艺术自身的发展来说具有两重性:积累多、底子厚可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底子厚、积累多也可能变成负担而停滞不前。潘天寿先生曾说过:积累越厚,进步越难。这句话对于认识中国画传统的两重性确实大有帮助。

辩证地看待继承传统,是中国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连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都不具备,就无从谈论创新。但在继承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分析的头脑、敢破敢立的胆识,到头来只能抱守残缺,充其量维持现有的水平。

如你对新的探求不容忍,一味拿前人固有的东西衡量它是否纯种,那创新实际上只剩下一句空话。我们的民族有强调传统的习惯,近百年经济的落后,新时期改革的阻力,跟我们这个民族强大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志于振兴民族绘画的诸君也许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传统是艺术长河的延续,它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不加分析剔除,一股脑儿地照搬照抄,不能叫继承,只能叫因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有利于表现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拿来利弊各半地改造,落后僵死的丢掉。原则只有一个:传统为我所用而不做传统的奴隶。常听有些画家自我标榜为历史某某流派的传人,余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历史上的流派,是在它的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现象。而当今的有些画家离开现实生活醉心于历史上某某流派的追摹,搞点儿山头的拼凑、瀑布的移植。即使学得最像,又能说明什么呢?

脱离时代和生活,而对古人一味临摹仿照,只能说明像这样的画家是纯正传统的奴隶而已。如果现在有些领域里的有些人说自己是某某流派的传人,准会被人视为“神经病”,而在中国画领域,这种现象和事情却不止一例。这等现象是对于继承的形而上学。

什么叫继承?继承本身就已包含着创新,没有发展也不能称之为继承,继承并不只意味着顺着现有的高度往回走,它还应有在现有的高度上再往上迈进的一面。目前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其实只不过是强调了继承的一方面罢了,也就是说,创新是继承的主要内容。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使我们在继承传统时,要站在前人的肩上而不应趴在古人的脚下。

我们认为,立足于今人的成果之上,站在表现时代的高度,只要不离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掌握住中国画的意境,注重笔墨富有文学性等特点,同样是没离开传统。至于在创新过程中深入借鉴某流派的长处,那当然也是必要和有益的。

这跟那种要求人家把传统继承好了再去创新的观点显然是大有区别的。创新并不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非要把前人的东西变变花样不可,而是时代的要求、生活的召唤,也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人画“艺笔草草”聊以自娱耳,古代文人雅士们只能感受孤傲、单薄、寂寥、萧疏的境界。时代一变,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法都不太适应了。生活之树长青!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变迁了的历史和刷新了的生活召唤、推动着画家们从固有的圈子里跳出来,寻找和探索新的内容和方式来表现我们民族当今时代的生活业绩和感情。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要求,中国画就必须来一番全新的变革不可。

近些年吾经常进京参观全国美术大展,从展览中的作品来看,感觉犹如置身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中,使人深思作品艺术的感染力:一是由于内容题材上的挖掘、开拓;二是形式技法上的融合创新,总之是创新的结晶、时代的花朵。

历史的转折,生活的提高,经济的振兴,人性的健康发展,画家们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思索着、感应着、发现着、探求着新的艺术语言,在传统的基础上将民间的、西洋的、现代派的手法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融汇和尝试。成功地表现了主题,反映了生活,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有人担心:现在多种形式的融合,土洋相通的创新会否占领或吞食中国画?其实这种担心实无必要。

其一,不要将文人画与中国画这两个大小不等的概念混同,只要是在中国的国土上生长的,保留民族审美特点的,注重笔墨情趣的,反映民族生活和感情的都应叫中国画。其二,中外融合古已有之,敦煌艺术就是融汇印度佛教艺术创作出来的,你能说它不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吗?其三,如果真有这一天,我们的民族选择了全新的绘画形式,那也无需惋惜,“存在即是合理”,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什么中国画不能变?事物都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一切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内在的必然原因。

我们相信,中国画创新的蓓蕾一定能在更多的画家浇灌下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