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这次在威尼斯与奥利瓦先生共同策划了名为“历史之路”的展览,这次“历史之路”的展览与奥利瓦先生在二十年前策划的“东方之路”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吗?
吕澎:展览收集整理这二十年的资料,包括文字与图像文献,最后编辑出版了四本文献,对二十年来的威尼斯双年展进行一个历史性的梳理,并借此机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背景下发展20年做一个归纳和总结性的回顾。
记者:研究性的文献展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展览和研究准备了多长时间?
吕澎:很早之前成都当代美术馆已经开始进行对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年的学术研究和资料收集,包括图文资料和档案,并采访过五六十位曾经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
记者:展览除了文献有没有作品展出?
吕澎:有的。展览主要包括两大板块,首先是20年来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图文资料、文献和出版物,另一个板块则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共邀请了20位艺术家。
记者:作品是之前历届展览的旧作还是艺术家的新作?
吕澎:展览作品几乎都是新作,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更方便了解艺术家今天的创作。
记者:这次展览除了在威尼斯举办外,在成都也同时举办。当时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设想?两边都是同样的作品吗?
吕澎:就是想让成都的观众也了解一下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两个展览展出的内容是同样的文献资料、不同的作品,但都是同样艺术家的作品。
记者:在书中有一个您问奥利瓦先生的提问:当您第一次将中国艺术带到威尼斯在国内产生最大影响时,中国批评家提醒说奥利瓦不是中国美术的救星,您问他怎么看?你怎么看待奥利瓦的行为?
吕澎:他很正常,他的观点也很正常。他觉得做一个艺术活动、做一个展览,事情没有那么大。他不在乎这件事情,一直都不在乎。
记者:这次在威尼斯有一个现象是中国平行展特别多,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吕澎::说明大家还是很看重这个平台。
记者:您觉得威尼斯这个平台和其他的平台有什么不同吗?
吕澎:都是做展览,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记者: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纯学术、纯艺术的平台,还是一个给场租费就可以举办展览的商业平台?
吕澎: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之外的展览都要支付租金,中国馆同样也要支付。从1895年以来,威尼斯这个城市就靠各种各样的收入维系,但没有影响艺术本身的发展。从古至今,没有什么纯艺术,只有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发生关系的“艺术”。
记者:像您这次做了“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从1993年到现在20年了,中国给威尼斯或者给西方带来了什么?中国当代艺术给西方带来了什么?威尼斯双年展给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吕澎:威尼斯双年展给了中国艺术家乃至艺术界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是通过它来跟国际社会及全球各个国家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从1993年开始,中国艺术家参展的频率渐渐提高,往来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威尼斯双年展就好比一个全球化的门户,为中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参考,让他们自由地与世界沟通,更加开拓自己的视野。威尼斯双年展是个通道,让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让世界了解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