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广
袁广,油画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由于曾系统学习过中国画和油画,因此其作品风格也结合了东方绘画精神和西方的写实画风。
1993年至98年在任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先后承办和策展了一系列当代艺术展出活动。包括“94中、日、韩交感艺术祭”、“95北京—柏林前卫艺术交流展”、“96个人方式”、“位移”、“华城-北京中、韩艺术交流”、“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也成为九十年代期间国内唯一能够展出当代艺术作品的开放性展馆。2008年在北京创立“表象主义”绘画主张,以期建立起一个具象绘画新的衍生。 代表作品主要有《软浪》系列、《山的皮肤》系列、《水的皮肤》系列以及《光的声音》系列等。
最近,袁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主要涉及90年代策划的当代艺术展览,美国考察的经历,以及油画的创作思路。他向记者展示了当代艺术家对当下艺术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反思和理解。
记者:很多人都知道,您在90年代的时候举办了一系列韩国、日本装置艺术家的作品展。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做装置艺术呢?
袁广:当时在展馆做其它艺术门类很难有持久的影响。装置艺术家当时转到地下,没有一个公开的场所做展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存在很多年,但是环境却不是很好。很多人出国留学,但是观念还不够开放。我特别希望有一样正常的环境,怎样进行创作没有人干涉。但是到现在为止,这也很难。社会也不太能接纳当代艺术。当时做这一系列的展览,就是想给这个艺术门类一个空间,把装置艺术正常化起来。
软浪No.3
记者:您策划完成这一系类展览后,2001年去美国学习了一年时间。出国的经历对于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袁广:最大的收获是我对中国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出国以后,反观中国文化所获得的。在美国,我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学习油画,并了解西方人看待中国画家的视角,这让我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明确自己的位置。当时一位基金会主席看到我的作品非常感兴趣,觉得我的作品里有很多中国味道。他们希望我去学校讲学,主要是探讨油画中的中国意境。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中国绘画在油画中的体现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除此之外,美国的经历让我对当代绘画的理解更深刻了,看到了真实的西方当代绘画状况。在2001之前,中国画家接触到的大多是西方50,60年代绘画作品。在日常教学中写生课比较多,创作课比较少,并且缺少画面感的认识。绘画者对物质本身的表现较多,对画本身表现的较少。经常是“画的很好,画不好”。过多追求技术上的表达,使观众看画展很累。而美国的绘画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愉悦的审美享受。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美国的当代艺术吗?
袁广:美国的当代艺术是相对宽泛的,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极端、激烈的才是当代艺术。在国外,搞前卫艺术和传统艺术的艺术家是非常少的。一个美国朋友跟我介绍时说到,“纽约是世界,不是美国”。提醒我对在纽约那些前卫的艺术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美国,更多的艺术家是用审美的语言在说话,既不前卫也不传统。
而中国现在的画家要么当代,要么传统写实,对中间部分的认识很弱,认为非此即彼才能是好的绘画。这样当代绘画的定义就狭窄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