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2,仅仅以中国美术馆所举办的大型个人画展作为案例,粗略估算,已有近40位“大师”诞生,逞不论其艺术水准究竟如何,仅是各类开幕式的大排场、大制作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你邀请几十个部长来剪彩,我就弄几十个将军来发言,你喊几十个明星参加晚宴,我就找几十个模特走T台,处处透着一股较着劲儿的攀比之风,那场面真是一个比一个气派,一个比一个壮观,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真是亮瞎了我的眼!
试想连中国美术馆这样一座象征着中国最顶级的国家级艺术殿堂都充斥着闹剧般的展览,管中窥豹,足见当下中国的艺术家们是何其的躁动与浮夸。一个展览的优秀与否,和模特、明星、部长、将军到场的多寡有什么关系?莫非真应了范曾先生的那句成功学:“内靠官僚,外靠奸商”?我想更重要的还得以作品的优劣来作评价,开幕式场面越是浩大,越是无法遮掩作品内容的空虚,没有开幕式或开幕式门可罗雀的展览也未见得作品就差,要知道中国自古就不缺于苦难困顿中磨砺成长的艺术大家。
在个体意志与自然造化之间创造灵感,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引发共鸣,当是每位艺术家所期许的愿果。但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更多与艺术本身无关而与名利有关的贪欲践踏蹂躏着艺术的尊严!艺术的本真不抵黄金的璀璨与权力的荣耀,在种种不堪中让位于现实的残酷,终沦为附庸风雅的媚俗花瓶。
这种本末倒置的恶性攀比来自于商品时代的消费文化,原本追问生命意义的探究转为谄媚于大众趣味的迎合,这是当代中国艺术家面对现代潮流的精神退让,亦是一种屈服于主流意识的生存苟且。利用各种媒体及社会公共舆论的扭曲诱导,以营造出“好莱坞大片”式的暴力包装,来最大限度贩卖自己的“艺术”获取商业利益,中国民众的盲从心理向来可怕,众多可怜而又可悲的投机者双眼紧盯这些头顶光环的“达人”,自以为是地在画展结束后高价买入,便心安理得坐待升值,殊不知,“画家作秀,观众买单”才是“达人”们的真正目的!于艺术家而言,好大喜功的攀比习气,是其走向悲哀的开始,源于对自我艺术的不自信以及意志的虚羸和灵魂的枯孱。
古语有 “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强调的便是艺术创作中作品精神及其个体人格之间的统一,个人的修养、品格通过外化必然影响到艺术作品的气质与内涵,而艺术家的职责也正在于如何以有限的人生不断提高个人修为,精进艺术水准。“攀比之风”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中并不乏见,但多以提高艺术水准为前提,艺术家之间进行的雅事,煮酒烹茶、切磋论艺,这种“攀比”发自艺术家单纯的进取心,在求同存异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而上文提及的“攀比”仅仅是炫耀欲的张扬放肆,二者有如云泥之别。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顶级艺术殿堂,不可否认其展览无论是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选择上都会有较为严格的把关,展出的作品当然不会是毫无价值之作,但是有价值的艺术不该以这样的方式来弘扬,扭曲的“攀比”一旦被置于象征主流文化的中国美术馆中,必然会造成一系列“蝴蝶效应”,甚至会影响到全国文艺界的“工作重心”。这绝非是危言耸听,我们曾为学会如何尊重历史已付出了太多的沉重代价。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以“达官贵人”的捧场而虚荣满足,也无需因无人问津的惨淡而惆怅失落,没有花篮,没有领导人,没有剪彩,没有宴会,甚至我们可以没有展览,重要的是我们还有艺术,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具备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所以小众与孤独,较之奢华铺张的大场面,他们更乐意邀三两圈中老友,或为艺术家,或为评论家,或为爱好者,品一杯香茗,听一曲古琴,在恬静而愉悦的氛围中欣赏或评说作品,没有奉承迎合,有的只是对艺术永葆虔诚而真挚的执着,在庸常而诗意地日常中,简单生活,简单创作,更为纯粹地忠于内心,修缮自我。
艺术的价值始于艺术家对艺术的真诚和热爱,需要艺术家为其倾注独立意志与精神,一旦艺术被作为某种工具或噱头用以获取功利性目的,其最为吸引人的特质——作品的独立精神便已丧失,随之而来的便是作品透出的孱弱呻吟以及创作者的人格坍塌,时下中国艺术界扭曲的“攀比之风”正在袭来,还望诸位酌情添衣,以防流感。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部长将军们不再是为这些画家撑腰壮胆脸上贴金来参加开幕式,而仅仅是以一个自觉的艺术爱好者身份悄悄地、静静地观看艺术品的时候,我想,我们依然会报以响亮的掌声。
|